3304617 发表于 2018-7-14 17:55:01

2018凤凰飞回山村来

    
  【论文关键词】资源配置;人;流动机制;收益补偿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纷纷选择下乡去做村官,而政府也积极制定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在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对我国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贡献。文章从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些思考,同时也分析了这种社会现象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政府出台的相应制度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望能使大学生当村官这一部“好经”能更好的念下去。
  
  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是中国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现象。与过去中国大学生通过上大学这条途径争相到城市发展,定居的情景形成对照的是,在城市就业难的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正有组织地输送大批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选择下乡当村官?除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外,经济下的资源配置,理性经济人的选择也是重要原因。而大学毕业生无疑为我国农村基层领导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这一对社会有益的现象如何能更有效,更持久地坚持下去,既需要大学生改变以往驻守大城市的就业观,也需要政府切实做好保障工作和制度安排。
  北京市计划用3年时间聘用8000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确保“村村都有大学生”。北京市的做法是让大学毕业生担当村党支部副支书或村主任助理等,在振兴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被聘者享受3年后可在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优先就职等多种待遇优惠。
  作为第二大省,山东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争取5年内基本实现全省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
  从2007年开始,四川省将在3年内选聘三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任职。这是四川省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富民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上述的种种政府行为,说明了政府对引进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重视。而这些政府的号召也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响应。许多农村基层领导岗位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学生下乡做村官的热情踊跃。这一现象,既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有经济人的选择因素。当然更加离不开政府的制度保障。
  
  一、资源配置与理性经济人
  
  大学生争当村官,其实质就是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个体选择。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由价格信号引导和传递的。在现实中,由于资源的稀缺,在其各种用途中就存在一个最优配置的问题。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做了如下描述:“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福利
  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价值。但是,在他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本意追求的东西。这样,由于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能产生的效果还大。”我国所实行的正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大学生当村官,就是在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下配置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资源配置得当与否,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幸福,而且也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济人,是指在一定的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诚然,经济人身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会存在。经济人的行为终究取决于哪种特征,关键是看这两种特征哪个占了上峰。但只有坚持理性经济人这一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顺利贯彻实施。否则,改革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毕业生争当村官这一现象,除了少数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先进个人外,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对当下的就业形势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措施进行冷静思考和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大学生当村官的经济学浅析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大多数扎堆城市,宁可在城市“讨饭”,不到边远地区“找金”。与此同时,各地就业不平衡的现象继续恶化: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人才越有吸引力,而经济欠发达,渴求人才的地区反而成为“人才输出地”。
  这种人才流向上的“马太效应”已引起中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当村官正是满足了农村和农民的人才需求。这将充实农村基层领导队伍。同时,也对农村各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的普及,村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进步举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凤凰飞回山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