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7203 发表于 2018-7-14 17:37:51

2018关于江苏丘陵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基本思路探讨

    
  论文关键词 丘陵山区;资源开发;特色;全面小康
 
  论文摘要 江苏丘陵山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全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丘陵山区要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多种新型方式合理开发并科学利用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众所周知,江苏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省份,可殊不知,江苏还是一个丘陵山区面积所占比例较高的省份。最新资料显示,江苏丘陵山区总面积为14700km2(合220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4.3%。它涉及连云港、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10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2006年涵盖234个乡镇,3787个村,拥有206万户农户、670万人、352万劳动力。其中,丘陵面积超过20万亩的县(市、区)就有26个,占全省的1/4,丘陵面积超过自身总面积1/4的乡镇也有209个,显然丘陵山区资源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江苏丘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宜兴、丹阳、溧阳、吴中等一些县级市(区)处在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之上,其他多数县(区)是“海拔上的高地、经济上的洼地”。丘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步伐的快慢,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和“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丘陵山区的发展,多次指示要加强丘陵山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最近几年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江苏丘陵山区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在党的十七大和江苏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并科学利用丘陵山区资源,尤其要加强基础建设,进一步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新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迅速赶上全省发展的步伐,其中有些县(市、区)应当超过全省的平均发展水平,为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如期实现“两个率先”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江苏丘陵山区新型开发方式的探讨
  
  在对江苏丘陵山区比较广泛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丘陵山区的开发经验和合理做法,我们认为江苏丘陵山区开发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下几种新型开发方式可供参考。
  
  (一)生态保护型
  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严格保护生态。经过长期的开发和发展,目前江苏丘陵山区完整的、理想型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不多,仅残存于局部地段。加强对这些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逐步恢复和扩大地带性的森林植被,无论对于保护生态还是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均具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分别在不同气候带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如暖温带的连云港云台山落叶阔叶林保护区、句容宝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的宜兴龙池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等,但它们的面积只占全省总面积的0.46%,比例太低,范围太小。因此,按照党中央关于“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和江苏“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丘陵山区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必须严格控制不合理开发,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水土保持型
  保持丘陵山区水土是关系千秋万代永续发展的大事,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除了加强设施建设外,我们认为必须发动人民群众植树种草,从而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分的作用。根据国内外经验,要保持水土不致流失,多年生牧草是最理想的作物。在5°角的坡地上什么都不种,每公顷每年流失的土壤为6.5-7.0t;种一年生作物如粮食、蔬菜等,每年流失的土壤为305t;如果种人工林,每年流失的土壤为0.9-1t,而种多年生的人工牧草,每年流失的土壤仅是0.02 t,可见人工牧草的生态效益最佳。因此,植树种草应当成为江苏丘陵山区保持水土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适宜于荒山荒地、残次林、低产林及其他用地。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特别是植树种草相结合的方式,可望形成大面积青山绿水、草木繁茂、花果飘香的景色宜人之地。
  
  (三)立体开发型
  这种方式是人类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适宜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开发治理。根据小流域的自然特点,依据土壤、气候、生物垂直分布的规律,在山体上部土地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宜采取乔、灌、草结合,选用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和革种(如紫花苜蓿草,生长期长达25年,1年可割3-4遍,割了还会长,其根部可以扎到地底下6米多深,既耐寒又耐旱),营造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林草地;山腰发展经济林,上干(果)下鲜(果),主要发挥土层较为肥沃深厚、光照充足、通风透气良好有利于果树生长的条件,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山体下部一般土层较厚,可通过整地、施肥等措施,建成保水、保肥、集土的基本农田或集约化果园。这种立体式开发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利用丘陵山区不同高度、部位的水热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四)高产高效型
  这种方式适宜于土地条件较好、方便、水利条件优越的地段。通过综合治理,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果和丰产用材林基地。在基地建设的同时,抓好林副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使其成为长中短期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江苏长江沿岸丘陵山区综合开发规划中曾经明确指出,要在宁镇扬低山丘陵区建立速生丰产林、原料林(纸浆林、采脂林等)、各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及生态风景林四大基地。在此基础上,配套建立储运、加工、流通基地,即以溧水林化厂为依托的林化生产基地,以镇江的造纸厂为依托的木材制浆造纸基地,以宜兴板栗、毛竹深加工为依托的林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及以中国南方林特产品为依托、连结苏浙皖并辐射华东地区的林产品市场流通基地,可以说是江苏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最具活力的一种方式。
  
  (五)现代服务型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就业的广泛性、集聚和经济繁荣的景气性,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性等特点,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丘陵山区发展服务业,可以说是条件优越,得天独厚。丘陵山区不仅有山有水、有树有木、有花有草,而且有岗有坡、高低不平,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自然条件大做文章,形成不同区位、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服务产业。丘陵山区不仅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且要积极发展、、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比如依据独具特色的山林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景点,构建以森林风光为主的旅游景点(类似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紫金山风景区;镇江茅山风景区;常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以森林旅游景点为依托,结合城市园林和名胜古迹,打造现代旅游新空间,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江苏丘陵山区合理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丘陵山区开发是一个涉及人口、资源、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工程。江苏丘陵山区不仅在地貌、气候条件、经济资源和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开发状态和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新型开发方式,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因此,江苏丘陵山区开发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划分为4类主体功能区: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行优化开发
  针对那些开发历史较长、开发密度较高、产业项目基本饱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已经很弱,而且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要转变过去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坚决把提高发展质量和生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源、能源管理,提出更高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标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层次,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提高集约化程度,提升丘陵山区现代化水平,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明确目标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开发
  江苏丘陵山区的分布较为分散,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较大,而可资利用的、物力、财力等又相对有限,因此开发过程中必须明确重点,把握关键,力争逐个突破。从区域角度看,选择人口较为密集、区位优势明显、开发强度较低、集聚经济较好的区域作为开发重点;从产业或行业角度看,选择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乘数效应”显著、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作为开发重点;此外,还应重点开发中央或省、市出于战略考虑而确定的某些地区或项目。重点开发功能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壮大经济规模,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资本和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关于江苏丘陵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基本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