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036 发表于 2018-7-14 17:21:31

2018因盐筑城、因学兴城的富顺古城

    
  论文关键词 资源;古城沿革;古城规划;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依据富顺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遗迹,分析富顺城古代规划发展的特征和脉络,揭示古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城市复兴的途径。富顺城在历史上因盐业的开采而逐渐兴起,从村镇发展成为一方重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逐渐重视文教事业,把城市的中心的标志从盐业开采转为文化,为城市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延续了千余年的繁盛。
  富顺古城,地处四川东南部,今为自贡市下属的一县。自贡市号称为“井盐之都”,这个美名肇自古代的富顺县。自贡城市名称以及正式设市是在民国初年,而富顺古城的建制设城则始于1500年前。可以说,自贡市的建设是脱胎于富顺古城。最近,自贡市将发展旅游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突破口,除了恐龙博物馆资源的再开发和清代中后期盐业历史的发掘外,应当注重开发富顺古城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富顺古城的历史沿革
  
  从史书方志记载来看,古代富顺是一个重商重学的地方名城,素有“银富顺”和“才子之乡”的美誉。
  古城富顺在建制设城之前属古代江阳郡,其地盛产井盐。现知最早可查的史料是东汉家崔驷(?~92)的《博徒论》,首次提到“江阳之盐”。江阳,古地名,即今泸州。
  富顺民间流传着关于古城产生的传说。据南宋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卷167《富顺监·古迹论》以及北宋《元丰九域志》中都记载了西晋太康元年(230年),僚族人梅泽发现盐泉,人们凿之为井、煎之成盐的故事。
  在两晋时期,当地盐井出盐极多,商旅辐辏,百姓得其富饶,其中盛名者为“富世井”。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划出江阳所辖地域东西45公里,南北55公里,以井命名设“富世”县。唐贞观二十三年,为避太宗名讳,改“富世”为“富义”。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江阳县有富义盐井。唐时取名本诸此。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讳,改“富义”为“富顺”。由于盐井的发现,富顺盐业发达、经济富庶,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民间有了“金犍为,银富顺”之说。
  富顺建置之初,因地处边陲,汉族与少数杂居,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据史料记载,从隋朝开科举以来,经唐至宋约四五百年间,富顺未出过一名进士。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朝廷指派太常博士、太儒学家周延俊任富顺知监。他是北宋名儒,不仅学识丰厚、为政清廉,还努力兴教化、办书院,培育士子。六年之后(1042年),富顺出了第一名进士。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建成了文庙。历代地方官都非常重视教育,并且在从政之余经常来到文庙讲课,一时文风大开。据,从北宋至清代后期科举制度中止,富顺城中进士者有238名,文风最盛的时期算明代,两百多年中考取135名进士,最多一次考取7名。故此,富顺又有了“才子之乡”的美誉。
  
  富顺古城的规划建设特点
  
  富顺选址建城由什么因素决定?建城之后,城市建设有哪些变化?从方志所记之城市形象,以及今日所见城市的自然山水环境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还看到了一座古城的生发、兴盛乃至衰落的原因,可以为制定今后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富顺城的创建体现了城市的产生源于需要的观点。一千五百年前的中国盐业并不发达,由于事关国计民生,故而盐业属于国家专营的行业。富顺城仰赖着内陆地区宝贵的盐业资源而在此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元567年,北周皇帝在此设县不仅表明了其地位的重要性,也标志着这个地区因盐形成的聚落在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近代富顺城附近城镇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形象,可以让我们想见富顺建城之时的繁盛。富顺古城址的西北面有自流井区,兴起于明嘉靖时期,其发展历程显示了资源型城镇在本地矿产资源的支撑下可以长久的维持高速的发展和繁荣景象。清朝光绪年间,美国人哈特曾考察了自流井,并在其《自流井考察记》中说:这是一座“异乎寻常的丘陵城镇”,“这里显示出其它城镇见不到的富裕和商业繁荣景象”,这是“不可思议的古迹”,“再也找不到一个年代这样久远和规模这样宏大的企业了”。今之富顺县城旧城区为古城城池所在地,街道狭窄、稍显破旧。古城墙在五十年代业已拆除。现今所遗清代末年以前之古物只有城中之西湖、文庙、读易洞,城外之锁江塔、同心塔。尽管古迹不多,但是古城址所在的山川形势大环境依然透示着这座城市的古风。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城市规划的理论学说。西周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战国间流传下来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市建设,反映了营国制度的内容。但是,这种规划体系,强调礼制尊卑,因此,其城市形态和用地划分要求中规中矩。只有在平原地区才能完善的实现这一套规划思想。自春秋始,我国城市规划百家争鸣。诸多理论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山地河湖地区的城市建设问题。管子的思想是其中的代表。以法家思想为主的《管子》中,提出了大量的城市规划主张,其核心就是摆脱不必要的约束,因地制宜进行城市建设。位于丘陵地区的富顺古城的建设完全体现了这种思想。
  古之建城之前必相土择址,合理利用山水形势,在山水间恰当的位置选择城址。城址与邻近的河流形势还要相得益彰。其首要是以背山面水为主要条件。管子日:“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以今日之见,面水背山之处的土地最为肥沃,有利于耕作,能使人们安居乐业。而管子的主张则进一步明确了城址的具体位置。其次,要建于河道弯曲之处的凸岸。即古文献上所谓“攻位于洛汭”。城址建于凸岸,可以使城减少水流的冲刷,利于防洪。
  《富顺县志·山川志上》记载富顺的环境形势:“天地定位,山川奠矣,山泽通气,刚柔判矣。青山兜子,雄峙东南,雒水荣溪,流来西北。”“奠梁蜀之东为水陆之会。”县志上还记载了城址与水的关系。“雒水,一名釜川,以其盘绕县治有若釜形故名。”而富顺古城所在的凸岸,正当“伸入江中的天然岩石的下游,使岩石成为城址的防洪屏障”,这样的城基更为牢固。再次,城墙近水,也是中国大多山水古城的选址方式。这种做法除前述对土质、排水防洪,乃至城市的防卫的考虑外,更利于水运。对于一个盐业为主、“外贸”发达的城市尤为重要。我们从近代留下自流井城镇水运照片可以一窥当年富顺古城外码头上的盐船云集的景象。富顺城市的选址和周边的山水形势一方面充分说明了古城“必依山川”的思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因盐筑城、因学兴城的富顺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