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论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都市 可持续发展 对策;
论文内容摘要: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本文在讨论都市农业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外都市农业的差别,最后提出了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意义
(一)都市农业在的不断发展中兴起
早在1898年,都市农业理论就产生了。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从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生了几次从城市中心向郊外推进的浪潮。第一次浪潮由于巨大的压力、住宅紧张和拥挤促使城市中较富裕的人开始向郊区迁移。第二次浪潮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不断向邻近渗透,形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城镇化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度城市化的弊端和人们对城市在、、休闲等方面的要求,使都市农业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都市农业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
“都市农业”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上。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的定义:分布在都市内的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者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的概念。1969年日本矶村英一教授提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农学家李谋监提出了“城乡互赖理论”。1974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尾孝岭提出了“环境农业理论”。
在我国,俞菊生比较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李岳云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满足都市居民多层次需求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多功能农业。顾海英、周小伟认为,都市农业是动态的地域经济概念,是随经济、科技、社会进步分阶段发展的农业。目前,较一致的定义是: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
(三)都市农业特征的多样性使其承载多种功能
关于都市农业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特定的空间布局、功能的多样性、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高度产业化和化、发展可持续性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从区位上看,都市农业既存在于都市内部,又包括都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因此具有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特征;从都市农业的消费群体来看,它有明确的城市指向,即城市需要决定都市农业的发展。关于都市农业的功能,有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有的学者则认为都市农业除了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外,还具有第四项功能——辐射、示范功能;还有的学者把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具体化为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游憩功能等。刘斐,戴学来认为,与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具有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高度集约性、高度开放性、环境复杂性等特征,但其本质特征是“围绕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具有生产基地、生态屏障、休闲、引导辐射和示范教育等多种功能。
综上,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圈内进行的农业,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发展都市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城市角度看,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农村角度看,发展都市农业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筹城乡发展角度看,都市农业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选择。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对都市农业的探索实践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为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大城市地区农业生产的制约,提出了“城郊型农业”的概念,并定位为一种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以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性农业。到了9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客观上要求改变农业单方面为城市食品供给服务、保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定位模式。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活动。
我国大城市进行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基于都市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高,制造业逐步外移,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农业发展面临发展与空间、发展与效益、发展与需求的矛盾,以及市民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而确定的。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先导力量。北京都市农业功能定位为食品生产基地功能、生态屏障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其他地区都市农业的探索以及形成的不同模式,从总体上看是符合各地实际的。各地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都市农业经济效益较差,自我发展的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投入较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产品结构趋同,名特优产品不多,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偏小等。
(二)对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作为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领域,都市农业研究主要涉及城市与农业两大学科体系,而我国城市经济科学主要研究非农问题,农业经济科学则主要研究乡村农业问题,农业和城市经济相交叉的理论中有关农村城市化的研究甚多,对都市农业的讨论较少。加之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较短,还停留在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理论、经验介绍层面上,对都市农业的理论深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发展水平、效益以及城市发展的关系等尚缺少系统的深入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走在了前列:邓蓉等通过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根源,并据此对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俞菊生等提出了构筑上海都市农业的两大突破口和六大创新体系;牛宝俊等则从农业科技角度对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个圈层、三大板块、四个绿化走廊、一个江心岛”的总体布局模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