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3197 发表于 2018-7-14 17:05:20

2018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思考

  
  [论文关 键 词] 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论文内容摘要]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但这在我国几乎是空白。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途径。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对城乡居民进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也是的基本职能之一。然而,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由此,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尤为迫切。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但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为,我国是一个大国,有62%的居民居住在农村,但形成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享受国家社会保障方面却有天壤之别。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改革一直把重点放在城市,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将农村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斥在外,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并与农村改革相脱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和改革的深入,只有通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让农民分享应有的现代化建设成果,逐步消除农村发展的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农民拥有国民待遇,构建一个健康繁荣的新农村。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分配制度中公平原则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采取的是公共手段,通过提供物质援助和社会服务来确保城乡居民基本生活。调节分配,缩小差距,达到公平分配是其重要职能。这种公平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上是平等的。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城乡社会主义经济改造以来,在制度上对农民利益的严重忽视,让社会财富大量从农业转向,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业,加剧城乡差别。进入90年代以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与城镇居民逐步拉大,尤其是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极为缓慢,有的甚至呈负增长,由此导致城乡差距正逐步扩大。在不同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很多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得较快,因此,不同的农村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从事不同行业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3000万没有脱贫的农村人口,80%分布在中西部。2003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2622.24元,最高的是上海,为6653.92元,最低的是贵州,为1564.66元。所以,只有通过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低收入者增加一部分收入,既可以从制度上消灭极端贫困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农村地区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中公平原则。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客观需要。很多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如果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而政府又无所作为,那么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动荡,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如:拉美国家在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重工轻农政策使农业部门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使得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农业边缘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民和无地农民处境日益艰难,城乡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大量流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失业率持续攀升,从而为后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目前我国经济在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以为导向的农村改革,在带来动力和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对我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这种不利影响有日益显性化和矛盾联动性。如果继续忽视农业,就会导致农业萎缩,城乡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调节器”,对丧失劳动能力者、失去就业机会和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提供物质保障。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解决“三农”问题,维护乡村社会稳定。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客观需要。首先,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风险性,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从而决定了他们必须独立承担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价格变动等,因而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社会保障的要求。其次,随着农村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应改变,使农村人口分布出现由分散化向集聚化发展的趋势,农村城镇化过程加快。这将不可避免地使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非农产业,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并且还表现出传统农业经济活动收入在整个经济收入中比重逐步下降的趋势。土地保障正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次要。另外,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基本生活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农民为维护日常生活费用支出也越来越大,这些都需要相应的保障制度。第三,我国人口多而耕地少,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将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脱离传统的农业而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也有大部分人会“在家待业”,这些脱离传统农业的农民,也迫切需要有社会保障。第四,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国际化和市场化为导向,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平等竞争,无论是生产规模、生产技术,还是产品质量、价格以及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业都处于劣势。随着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重。这也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途径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应从以下途径进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