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引擎居民消费增长
[摘 要]在人民不断升值,CPI指数居高不下,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出口和固定资产都受到一定打击,要通过打扩大居民消费以保持发展的劲头。保障通过平衡经济周期,稳定居民未来生活预期以及收入再分配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当前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引擎消费的作用,必须扩大社会覆盖面、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律体系。
[关键字]社会保障制度 居民消费 生活预期
一、当前经济状况要求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拉动居民消费
自07年下半年以来给人们感触最深的就是物价上涨和汇率升值。人民币汇率预计不久将要突破7的大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增长对出口拉动依赖度很高的国家,本币过快升值会导致出口的快速下降,加上不断出现的贸易摩擦,将迫使出口企业舍弃一大块国外。随着物价上涨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已成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为此,中央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屡次提高存贷款利息和银行准备金率,调控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采用措施控制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包括出口、投资和消费。由于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的一高一低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出口和投资将面临困境和考验。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过度回落,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必须拉动居民消费,尽可能的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拉动消费,可以通过扩大赤字实现,但更为长效的是通过提高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变储蓄为当期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但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政策已经提了很多年,为什么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本问题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人们对于未来生活难以确定,通过储蓄将当期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以应对诸如老年、疾病等风险。世界银行自去年以来曾经在多个中国经济季报指出,中国居民的储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将来养老金金发放以及医疗卫生和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并且提供更多的保障将会有效地促进个人消费。近年来,实际上已经在着手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但是,人们只是把它当作社会问题、问题,没有当作经济问题、分配问题来认识。
马丁·费尔德斯坦认为,社会保障会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影响个人储蓄,一个称为“挤出效应”,即人们知道自己将享受养老计划,于是会减少在工作期间积累财产的需要;另一个称为“挤进效应”即社会保障提供的较为安全的养老计划将会诱使人们提前退休,提前退休导致工作期缩短而退休期延长,反过来又要求人们在工作期间加强储蓄。显然在提前退休比较少见的中国,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这一点可以体现在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关系上。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1981年到1988年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并保持稳定,在0.91~0.93之间波动。而从1988年开始边际消费倾向便直线下降,一直降至1997年的0.81。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社会保险福利支出两个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的78.1亿元上升至1998年的655.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4%,其中国有企业由69.1亿元增加至540元,年均递增22.8%,城镇集体单位由九亿元增至110.8亿元,年均递增28.5%。第二阶段为从1989年的768亿元上升至1998年的3360.7亿元,平均年增长15.9%,其中国有企业平均递增16%,增幅回落6.8个百分点,城镇集体单位平均递增10%,增幅回落18.5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对社会保险的投入力度,但增幅呈现较大的不稳定性,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也在0.75左右徘徊。
二、社会保障刺激居民消费主要通过为以下途径
(一)社会保障具有反经济周期的性质。当经济处于高涨上升期间,失业率较低,工资率偏高,通过征收社会保障费(税),能够抑制过度消费,增加储蓄;当经济跌入低潮时期,工资较低,失业率偏高,通过发放社会救助金和失业保险金,能够拉动现期消费,增加有效需求,促使经济走出低估。所以,社会保障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维持消费和储蓄的平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