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跨国工业公司的对外扩张战略与中国大型工业企业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正不断加强和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与借鉴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战略,探讨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跨国工业公司的现状,跨国经营的国际经验进行了分析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大型工业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经营,以及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的若干问题。;一、中的工业企业
当今的世界经济中,一批跨国大企业正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公布的数据,1997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5万家,其子公司25万家。这些企业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产品研究与开发的80%―90%,以及对外直接的90%。其中,由世界权威性财经杂志美国《财富》每年评出的全球500强,虽然在数量上只占跨国公司总数的1%左右,但其销售额却占全部跨国公司总销售额的90%。并且从行业集中度和其生产经营与其他跨国企业的相关性等经济指标看,全球500强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联合国《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表明,全球工业500强的总销售额在1989年已达45911.5亿美元,到1993年则增长到54028.3亿美元,平均增长4.15%,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90―1993年,全球工业500强的销售总额、资产总额尽管分别年均增长2.1996和5.22%,利润却出现了每年13.34%的负增长。而同期服务业的情况则好得多,比较1990―1993年度全球服务业500强的经营规模,在服务业的8个类型中,除储蓄机构外,其他7类企业的资产或销售额均高于全球工业500强,其中总量增长最快的寿险业和公司资产总额年均增长分别高达18.22%和14.62%。其次,公用事业、商业、和零售业的资产或销售额增长分别为8.88%、7.70%、7.37%和7.19%,显示了服务业较之工业企业更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也体现在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中,服务业跨国公司超过半数,接近270家,工业企业在数量上则相对落后。1995年以后,这一情况有所改观,从500强前10名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全球500强中的前10名企业,1994年工业企业有4家,1995、1996年均占到5家,1997年上升为6家。1998年,由于全球并购浪潮加剧,全年发生了12500件并购案,总额达1.6万亿美元,创下了企业并购的最高纪录,因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500家大企业的排行阵容。工业企业规模扩大,在前10名中的数量继续保持在6家。并且,从1996年开始,工业企业一直占据前2位(见表1)。表2、表3是从营业额、利润额、资产额等指标对工业行业与其他产业以及工业部门内部的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在世界大型跨国公司中工业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仍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998年全球综合500强的前10位中就有6家工业企业入围。(2)传统工业(包括资源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由于劳动力的增加、产品价格的下降,利润额持续下跌,导致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滑落。1998年,排在工业行业内部的最后3位分别是:矿业、原油生产业和工程业,利润亏损额分别为19.4亿美元、18.0亿美元和7.3亿美元。(3)新兴工业,即劳动、资本和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如一些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则迅速发展,利润大幅增加,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讯业、和电气设备业、和办公设备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利润排名持续上升。汽车及汽车零件业和制业等1998年都有不俗的表现。
二、中国大型工业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经营
跨国公司为什么会存在,或者说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经营?国外研究的基本结论是,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比较成本和交易费用等因素促进了跨国经营的出现或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生。根据海墨和金达莱伯杰(Hymert;and;Kindleberger)的观点,跨国公司拥有某些垄断优势,诸如:(1)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2)对某些原来源的垄断;(3)经济规模优势;(4)对销售渠道的控制;(5)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等,促成了跨国经营或外国直接投资。邓宁(Dunning)提出的OLI模式,认为所有权优势(Ownership)、位置优势(Location)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是三个最基本的决定跨国公司的行为或外国直接投资的要素。OLI模式中的所有权优势是海墨和金达莱伯杰垄断优势的承续,而位置优势吸收了传统国际贸易比较成本学说的思想;市场内部化则是来源于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学说,认为将非完美性市场内部化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上述基本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外国企业为什么要到中国来投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一是它们具有资本、技术和能力方面的垄断优势;二是中国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三是直接投资可以降低某些产品或技术通过市场转移时的交易成本。但是,根据以上理论却很难得出中国企业需要跨国经营或外国直接投资的结论,因为中国企业在总体上说并不具有垄断优势,并且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母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另外,根据邓宁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投资周期论”,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均GNP400―1500美元的第二等级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以解决资本投资不足和就业问题。这些方面似乎都向我们昭示,中国企业在短期内尚不具备跨国经营,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这种形式。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选择了与“跨国经营”同义但不太扎眼的“国际化经营”一词)?
我们认为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在现阶段需要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市场问题。我们过去经常讲,外商到中国来投资是看中了中国的巨大市场,我们同样可以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同样也是为了市场,但是,为什么中国企业要舍近求远,把产品卖到国外市场或者在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市场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所谓中国市场巨大是一种被夸大了的说法,中国有近13亿,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潜在市场,但是,现阶段中国市场容量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大。这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和耕地稀少的紧张关系始终是影响发展的基本现实,劳动生产率低和农业人口收入少成为限制中国工业消费品市场扩展到广大农村的一个重大因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工业品在城市市场的竞争几乎到白热化的程度,但难以扩大到农村市场的情况。国内市场的限制使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盯住了国外市场。第二,中国一些竞争性工业行业,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产业集中度已有明显上升,并且已经达到克尼克波克所提出的松性寡头垄断市场,即一般竞争者多于4家公司而少于20家公司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各竞争者之间战略性行为会互相制衡或产生激烈的反应。当一家公司率先投资于某一国外市场,其余几家也会跟进。我国的家电行业目前呈现出较为典型的松性寡头垄断市场,因而也是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倾向的行业。第三,消费者偏好以及对产品的选择会由于收入水平高低而产生不同的层次。一般说来新产品是为了满足高收入国家选择性极强的市场而产生。由于新产品在其发育成长时期,需要从市场不断得到信息反馈,以改进其性能,所以生产基地应靠近市场为好,这样就产生了外国直接投资的需求。
2.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阶段农业和服务业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工业是可能发挥这种比较优势的行业。从现在到2020年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估计劳动总供给量在2020年会达到9500万左右的峰值,因而也是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时期,发展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