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1279 发表于 2018-7-14 16:26:14

2018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内容提要】隋唐五代是福建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前的福建稀少,落后;而在五代以后的福建,则以繁荣、文化发达闻名于东南。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中唐以后,在全国逐渐进入战乱时期的背景下,福建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局面,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入闽,他们与本地越人后裔融合,逐渐形成了福建文化的基本特征——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铸为一体,并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点。福建区域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的闽国时期。
【关;键;词】福建/唐五代/中原文化/闽越文化

和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原区域不同,福建的开发主要是在唐代以后。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北方移民的南下与开发,福建从不发达区域一跃为国内文化较发达的区域之一,从而出现了福建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
  一、隋唐五代福建史的发展阶段
隋朝是中国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割据后,重新建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政权。但隋朝和秦朝一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政权,它建立于公元581年,灭亡于公元618年,前后仅存在38年。隋军于589年灭亡统治南方的陈朝,从而将其统治范围覆盖闽中。正如八百多年前秦朝的统一将闽中的命运与中原地区联系在一起一样,隋朝的统一,也再次将闽中与中原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闽中的变化就与中原地区的息息相关。
隋朝是一个著名的刑罚严峻的朝代,隋代的民众动辄受到朝廷的惩罚;隋朝征收的也是非常多的,老百姓在朝廷的重压下苟延残喘。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隋朝之富为历代所无,朝廷在洛阳的含嘉仓等地方,筑起了巨大的仓库,运来各地缴纳的粮食,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占据含嘉仓的数十万农民军,在这里生活数年,也未将含嘉仓的粮食吃完。然而,国富的另一个极端必然是民穷,隋朝的老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隋代的农民起义也是罕见的。隋朝统治福建以后,发生了两次农民大起义,第一次起义,是因为隋朝统一南方后,将其严苛的制度施行于南方,引起了民众的反抗,福建是抗隋军队最后坚持的地方。第二次大起义发生于隋末,燃遍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烈火将隋朝推翻,福建民众也起来攻城略地,共同摧毁了隋朝的统治。总之,在隋朝统治福建的30年内,以动乱为其特点。不过,就像秦末农民大起义将闽中与中原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一样,隋代的两次农民大起义,也使闽中的民众与中原民众的命运息息相关,从此,再也没有力量将其分开。
隋代福建与的关系大有发展。其时,从中原到闽中沿海多走水路,隋朝在征服闽中过程中建立了一支海师,这支海师巡逻于台湾海峡,有人发现了远方有一大片陆地,即是名为琉球的台湾。大业三年,隋朝的使者来到当地,双方来往数年后,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颁赐百官”(注:[唐]魏徵等:《隋书》卷3之《炀帝杨广纪》,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第74页。)。其时,福建人口稀少,掳掠来的台湾人口,应是补充福建地区。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记载:“福庐山,……又三十里为化南、化北二里,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化里,则皇朝大学士叶向高之乡”(注:何乔远:《闽书》卷6之《方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139-140页。)。可见,当时隋军从台湾掳掠而来的人口,主要在福清等地定居。至于隋朝究竟从台湾掳得多少人口,《隋书》各章的记载不一,东夷传说是数千人,而上引隋炀帝纪谓17000多人,而《闽书》则说有五千多户,若取其折中的数字,即有17000多人。隋代闽中仅设四县,朝廷所掌握的户数不过12420户,因此,从台湾引来17000余人,是福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唐朝建立的618年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福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隋末割据中,占据江南的李子通将其统治范围伸展到闽中,李子通降于唐朝后,唐军于武德四年进入闽中。唐朝对南方的统治吸取了隋朝失败的教训。隋朝刚统一南方的时候,马上将在北方中原地区实行的统治方法移植到南方,但南方的整合程度一向比不上北方,民众习惯了散漫随意的生活。朝廷一下子在南方贯彻北方式的严厉管制政策,南方民众无法适应,从而起来造反。唐朝建立后,改变了隋朝的苛政,朝廷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彻底放弃隋朝从民众刮取的钱财的思想。即使不得已要增加赋税,唐朝也注意到区域的差异。对于南方人口稀少的区域,唐朝的赋税一向较少,纵然有加税,也很少在南方区域打主意。唐朝一代,福建的上贡不过是生姜、鲨鱼皮之类的土特产。唐朝赋税的压力,主要是由中原地区所承担的。因为唐朝的轻税政策,福建山峒的许多民众都感到:倘若从自由的状态进入唐朝的之下,对本地的开发利大于弊,所以,于是,一个又一个山峒的豪强,率领其民众,主动投靠唐朝在福建的官府,古田、尤溪诸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种变化,显然大大巩固了朝廷对南方的统治。这也是唐代福建较少动乱的原因。
唐代前期福建的发展体现于州县的建立。在南朝时期,福建已经有了三郡并立的建制,这就是闽北的建安郡,闽东的晋安郡,闽南的南安郡,隋代将三郡并为一郡,名为闽州,后又改为建安郡。唐朝建立后,逐步恢复了三郡并立的建制,而后又成立了漳州与汀州,于是,福建有了五个州郡,即福州(又名长乐郡)、建州(建安郡)、泉州(清源郡)、漳州(漳浦郡)、汀州(临汀郡),新县的设立也很突出,盛唐时期,福建已经有25个县了。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领福、泉、建、漳、潮五州,这是“福建”之名首次见于历史。福建的人口,从政府掌握的数字看,也在盛唐时期达到高峰,开元年间,福建五州共有109311户,比之隋代,增加了几倍。
有关陈元光开发漳州,是福建学术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争议表现在:陈元光的籍贯、陈元光部下来自何处、唐代漳州的开发程度等等。对于以上学术争议,我们的立场是一切以原始资料为准。具体地说是以明代中叶以前的福建方志及史书记载为准。关于陈元光的籍贯,有河东说、固始说及岭南土著说。但从明代以前的史志记载来看,陈元光为河东人;陈元光的部下,有人说来自岭南,有人说来自固始县,但在宋代的仙溪志中,我们找到了陈政与陈元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派驻福建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但没有史料证明他们是固始人。陈元光入漳作战,且招且战,其部下应有不少当地土著。陈元光与蛮僚的矛盾,应当看作是定居民众与游动不定的蛮僚之间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尚有不可计数的蛮僚生活于漳州山区。陈元光率领定居农业人口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定居农业民众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带,而蛮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对唐代漳州的开发程度,不可估计过高。实际上,直到北宋时期,漳州还是属于落后的地区。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头一个高潮,而其具有世界性影响,则是在明代。
从安史之乱发生(755年)到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是隋唐五代福建开发史的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北方的战乱延续不断,而福建及其他南方地区成为一片安定的绿洲,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开发开始重心转向南方。在重心南移的大趋势之下,福建的开发也有了新的成果。其表现是北方人口进入福建,的建设,农田的开辟,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福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人口买卖严重,而且阉童的买卖尤为突出。唐朝廷皇宫王室每每从福建输入阉童,导致了福建许多家庭的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