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6947 发表于 2018-7-14 16:07:06

2018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重大战略调整

   一. 的特点: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
    按照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经济衰退伴随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所谓”菲力普斯曲线”.菲力普斯曲线第一次失灵是在70年代,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通货膨胀预期,垄断价格和垄断工资,外部石油涨价.第二次失灵是90年代美国”新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存,原因是全球化与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促进;1994年以后的中国,则进入“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时期.
    我国经济近期难以摆脱通货紧缩局面.1994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下降25%,垄断价格居高不下今后数年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宅的价格,仍旧是下降趋势,大量新产品以高价上市,随着技术进步其无形价值急剧降低,价格迅速下降.垄断价格至少还有50%以上的下降空间,才能够有效地刺激需求真正持续涨价的,主要是石油和服务产品.
    货币发行量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之和,并不能说明中国没有通货紧缩,因为经济的货币化需要大量货币发行.近年来,M2向M1的转化表明,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收益率低,巨额人民币资本转换成外汇流出国外,90年代中国储蓄大于投资数千亿人民币,资本肯定是净流出的.资本净流出,难道不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不成?即使是经济货币化,特别是产权货币化,也有极大部分是”外币化”,即外商以设备或者美圆投资,获得大量国内企业的股份这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化,虽然需要巨额的人民币投放,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投放之后不能够进入生产领域,一部分进入市场投机,一部分换成外币流出国外.
    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企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内企业是以国内为后盾的,外国是以外国银行为后盾的.在外资冲击下,国内企业的破产将十分严重,破产是旧的债权关系的消灭,这就是通货紧缩.外资大量进入将同时造成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效应,这是国际化对于国内经济的冲击.
    在通货紧缩的同时,中国经济仍旧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2--1993年的13%逐步下降到1999年7.1%,2000年可望超过8%,这样的经济增长格局,依靠三方面的动力:一是对外开放,即净出口和外资进入;二是国内改革和经济货币化,这两个因素都是继续20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思路.三是发行巨额,由政府主导进行投资,如果从带动民间投资的角度看,仍旧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商品货币化已经完成,服务产品和资产的货币化正在进行,房地产,股票,外汇,彩票市场还有数年发展潜力,比如彩票,每年最大容量可以发行1600亿人民币,现在只有年100亿的规模继续维持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并加上每年上千亿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再加上入世对的刺激,进入中国的外资可能由年400亿美圆增加到800亿,我国经济仍旧有强劲的增长动力.考虑到石油涨价和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的净出口将有大幅度下降维持20年来基本利益格局不作重大调整,在5年之内估计可以维持6—7%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据左大培等人的估计,却在9%左右. 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自然失业率之下,通货膨胀没有加速上升,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增长率潜在生产能力的提高,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等因素,据我看还不止9%.
    很明显,在目前的既得利益格局下,我国经济已经难以达到潜在的自然增长率的水平.大批生产能力过剩,许多企业开工率不足50%,外汇过剩,上千亿美圆外流,能源和原价格下降,上千万工人下岗,数千万农民工回乡-----一切都说明中国陷入了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外资的大量引进加剧了生产过剩.每年GDP大于DNP上千亿人民币,就是外资的利润汇出,生产大于收入,就是供给大于需求.政府4年以来,采取无数刺激经济的政策,却只能把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8%,达不到潜在生产率的水平,说明中国需要更大幅度的思想调整,战略调整,体制调整和政策调整,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否则5年以后形势将更为严峻:经济货币化基本完成,内外债都将进入”借新债还旧债”时期,工人下岗和农民回乡日趋严重,股票市场处于高位,人民币汇率日益高估,我国可能面临空前尖锐的矛盾,矛盾和外部矛盾,经济增长难以持续,甚至出现全局性危机.
    二、大幅度降低垄断价格以启动内需
    为了防患于未然,我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战略调整.
    第一,大幅度降低垄断价格以启动内需,包括,电讯,民航,居民住宅,汽车和品。垄断价格过高,将减少社会实际货币总需求,居民支付了较高的垄断价格,就会减少一般消费,造成市场价格的下降,
    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也调整供求关系,高价格抑制需求刺激供给,低价格抑制供给刺激需求。垄断价格的需求弹性一般相当高,价格下调可以刺激居民大量增加购买,并产生连带效应:电价的降低可以刺激农民购买家用电器,飞机票降价可以刺激,住宅降价可以刺激家具和装修业,通讯费用的降低可以刺激信息产品的购买,从而全面启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垄断价格居高不下,除中央政府没有能力整合部门利益以外,主要是垄断价格构成不合理,如机场建设费,电话初装费,手机入网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配套费用,实际上是政府将自己应该担负的投资功能,打到价格中向消费者转嫁,强制消费者向这些行业投资,但是又没有承认购买者的产权。应该将投资的折旧部分从产品中剔除。至于由权力垄断资源所造成的“制度成本和腐败成本”,比如炒地皮,药品和工程回扣等等,更应该彻底清除。
    为什么必须大幅度降低垄断价格,比如把飞机票降低70%以上才能够启动旅游?因为旅游一般需要全家人去而不是一个人,飞机票贵了,居民承受不了。这涉及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我国自1998年开始的需求主体的转换。过去拉动中国经济的主体,第一是外国人(中国出口的需求方),第二是单位购买力,第三是暴富阶层,他们的购买力几乎饱和,而城镇居民买不起住宅和汽车,农村居民买不起家用电器和汽车,这是“总需求不足”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因此,“价格弹性”理论在中国不是失灵,而是有收入分配悬殊的特殊障碍,需要进一步大幅度降价,价格弹性的作用就可以显现出来。
    垄断部门大幅度降价,正常亏损部分应由政府补贴,整顿是根本措施。也可以将垄断部门改组合并后上市,以出售国家股份的钱补贴价格损失.
    为什么要以出售国有股份的形式,由股民来承担政府投资的费用?这也是目前情况下“不得已求其次”。反过来说,政府也必须以各种政策支持股市长期走牛。我的建议是放弃30%的国有股不再上市,一半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在股市中直接运转,一半向股民无偿配售。这是政府放弃国有股的收入给股民的好处,同时将垄断部门的投资在股市上收回。搞的好可得政府,股民,垄断部门改制“三赢”结果。
    三.适当时机贬值汇率以克服通货紧缩
    第二,应该从国内外经济双平衡的全局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共同起作用的,前者从贸易角度,长期起作用,后者从资本角度,短期起作用,外汇管制并不能够消除利率平价的作用,在中国90年代尤其如此。按照利率平价的要求,高利率国家的汇率必然产生贬值预期,而产生贬值预期的条件是,汇率“超额升值”,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这样的结果,计划经济的政府也应该按照此规律,及时调整计划汇率或者固定汇率。1994----1997年,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圆,人民币汇率应该“超升”一次,比如升值到1:6,然后产生贬值预期,并逐渐贬值。但是政府为了集中外汇,促进出口,不允许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办法是收购全部多余外汇。好处是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重大战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