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0078 发表于 2018-7-14 16:05:42

2018基于资本形成差异看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

  摘要:资本形成理论认为资本形成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该理论和我国经济“割据”、不统一的条件,文章从资本形成模式和形成机制分析东西部两地区的差异,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并认为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西部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动力源,创新形成像东部那样有效的资本形成模式与资本形成机制。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资本形成
1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仅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东、西部分别为457.4元、254元,西部为东部的55.53%。1994年,东部、西部人均GDP分别为5438元、2392元,西部为东部的43.99%。1997年,两地区人均GDP分别为8843元、3810元,西部为东部的43.09%,差距是越来越大。2002年东部、西部人均GDP分别为14358元、5514.6元,西部为东部的38.4%。①这些数据印证了研究区域差距的学者们的观点:普遍认为区域差距比较大,且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西部各省区经济与的发展一直都比较慢,到目前为止,饥饿和贫穷仍然在困扰着一部分地区。因此,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已经现实地摆在了国人面前。
思考与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探寻出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在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文献中,存在较大争议。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经验数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林毅夫和刘培林分析中国区域差距并指出:中国大陆各省区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重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符合程度不一致。蔡昉和都阳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发现存在着俱乐部趋同以及条件趋同的现象,认为资本禀赋稀缺、市场扭曲和开放程度不足使得西部难以实现和东部趋同。魏后凯认为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引起的。沈坤荣和耿强则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区域间的不平衡分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梁琦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加以解释: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表现在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出口贸易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及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所形成的工业化差异。(p198-213)有学者从制度的角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论述,认为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投入要素背后的制度根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市场化程度、所有制结构差异等方面解释区域差距的成因。陈秀山和徐瑛认为上述研究所作的各类因素分析,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认为区域差距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其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总体上是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往往交织融合在一起,发挥类似于合力的影响作用。他们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塞尔指标描述了区域差距变动状况;根据指标所显示的区域差距发展阶段性,利用投入要素的量和质、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四个因素的区域差距影响因素框架,分阶段研究了不同时期区域差距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
综上,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是的、自然的、的、经济的、社会的和的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古典与新古典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来看,资本形成的大小无疑是其决定性因素和关键约束。②发展经济学强调加速资本形成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一个关键性前提条件。(p180)本文就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资本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差异的进行分析解释。
2 基于资本形成理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在发展经济学中,资本形成(Capital;Formation)是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如何筹集足够的、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初始资本。资本形成理论的早期开拓者纳克斯(Nurkse)定义资本形成为:社会不把他的全部现行生产活动,用之于满足当前消费的需要和愿望,而是把其中一部分用之于生产资本品:工具和仪器、机器和设施、工厂和设备——各种可用来大幅增加生产效能的真实资本(Real;Capital)。他认为资本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供消费的资本品的扩张成为可能。(p180-181)按照美国的罗斯托提出经济“起飞”理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成长中实现“起飞”,主要是其突破传统经济的不发达状态,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通过工业化实现基础经济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罗斯托认为资本在经济“起飞”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资本,储蓄率太低,经济发展就难以“起飞”,他把区域内的资本积累率(即储蓄率)达到10%以上作为经济“起飞”的第一个条件。刘易斯(Lewis)更直接地把一国由原来储蓄和投资占国民收入的4%或5%不到的社会本身变为一个自愿储蓄增加到国民收入12%到15%的经济发展过程,称之为“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p15)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与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差距,取决于其储蓄能力的大小和储蓄率的高低。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三要素通过在空间上的移动,来满足特定区域的生产要求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当区域间收人出现不均衡时,其储蓄也会出现相似的不均衡倾向,低收人、低储蓄的区域将不可能有充足的资本进行生产投资。为了维持均衡,资本应从高收人区域向低收人区域流动,从而促使区域间差异缩小而呈均衡的态势。但问题是低收人、低储蓄的区域一般不可能提供良好的投资机会,在理性的纯经济行为下,经济主体在逐利动机下的行为,会导致社会资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集中,并且形成“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局面,致使区域差距存在并且越来越严重,因此,自发的资本流动是不可能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措施。在我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资本形成差以及经济增长绩效存在深刻的影响。
2.1;我国东西部资本形成差异的现状
资本形成的主要根源于储蓄,③储蓄可分为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国内储蓄可再细分为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相应地表现在资本形成上就是政府、企业自我融资以及市场融资;国外储蓄就是外部融资。所以,从外在表现来看,资本形成来源于自身积累、注资、金融市场融资和外资。但这只是资本形成的来源,此时只能称其为资金,而非现实资本,只有当储蓄转化成投资时,资本才真正形成。因此,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不单单指资金的来源广泛,还要具备将资金迅速转化成现实资本的能力。
根据《中国年鉴2003》的数字,在2002年东部地区11个省市资本形成总额为29740.09亿元,占全国资本形成合计额50607.05亿元的58.77%;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资本形成总额为9303.21亿元,占全国资本形成合计额的18.38%,不足东部地区的1/3。④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无论自身资金积累还是外部资金的引入都严重不足。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指标来看,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全国的比例1998年、2000年和2002年分别占全国的16.35%、17.77%和17.37%,而同期东部地区这一比例为59.31%、58.50%和59.45%。在方面,代表地区自身积累水平的存款余额指标中,1998年西部地区占全国的16.74%、2000年为17.01%、2002年为16.23%,远低于同期东部地区的62.96%、63.02%、64.48%;在外部资金引入方面,西部地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基于资本形成差异看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