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373 发表于 2018-7-14 16:04:50

2018当前中国经济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一,还未能充分利用潜在的资源
目前我国经济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一些新特点和新现象,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了这些问题之后,才能找出对策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说第一个特点和问题就是中国目前未能充分利用潜在的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如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城镇约有2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有1.5亿的剩余劳动,上产品过剩,工厂生产能力闲置,库存增加,资金供大于求,里的存贷差现在已经上升到4万亿元,目前有1/5的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量的储蓄无法转化为等。刘先生的这一观察十分准确和精辟。但我们还要补充一句,即使已经调动的资源有的也没用在刀刃上,譬如,有些投资对就业拉动极小,平均投资11万元才能拉动一个就业岗位,而就社会当前的情况看,一般投资5万元或2万元就可以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再加上各级地方政府大大小小的政绩工程,这一类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很小。
到2002末我国居民储蓄已达到8.7万亿元,国家的外汇储备大约达到2900亿美元,外资2002年涌进来530亿美元。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庞大的金源。每年出现大量的外贸顺差,其实质就是资源外流,是向国外借贷。在国内,有很多资金聚集在股票市场上空转,就是投不到生产领域中来,形不成真实可见的实物资产,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第三是生产设备,现在85%的产品供大于求,许多企业产能过剩,开工不足,这是一种物力资源浪费。
因此,从人力资源、资源和设备资源来看,中国都需要想办法调动起这些资源,再来一次快速发展。由于潜在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内需不足,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自1997年以来,物价持续下降。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居民日常消费品,其价格都在一定程度地下降。当然房地产商品房一类产品除外。
物价下降,表面上看是生产过剩,供大于求,但实际上是个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一原因导致了内需不足。有钱的人饱和了,不需要购买了,没钱人想买没有钱。现在我们该分析一下为什么潜在的资源得不到发挥的原因了。那就是市场经济已经使人们的收入分配拉开了距离,贫富差距近些年里在不断扩大。有人挣了大钱存到银行不消费。有人挣不着钱,无法消费。看看各项数字,全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率大约为25%,外贸进出口增长率为20%,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增长20%,惟独消费增长在8—9%之间低位徘徊。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社会缺乏消费动力。钱是有的,都放在银行里呢,但不是那些极需消费的人的。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注重发展内部那些薄弱的地方了,那就是农村、中西部和城市里的贫困人口。
当前中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68%,仍然有9亿人是农民。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说明了我国经济的化程度有限,城市化程度更是滞后。当人均GDP已经达到900美元的时候,城市户口人口比例大约只占总人口的20%[不含郊区农村人口],比起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差得远。在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城市经济单兵独进,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出现饱和。因为市场就那么大,农民没有购买力,没有纵深是不行的。因此,在我们今天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时,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二元结构仍然在羁绊着中国经济。地区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影响到居民收入,而不均衡的收入是影响消费低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城市化和集中发展。
二、关注我国经济的分散性和分层发展
2002年上半年经合组织的报告《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国内政策的挑战》曾这样评论中国经济:“由于中国经济极为分散的状况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不足和低效,从前推动中国增长的重要动力正在失去其活力,由于经济日益受制于市场力量,单个部门独立发展的空间不断萎缩,经济问题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中国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要求对实施改革的方式进行重大转变的阶段。”这一判断应当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如果让我们用具体的和事实来解释这句话的的意思,那就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分散型工业发展,已经制约了中国工业、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我国经济分散性的现状。从中国劳动者的就业特点来看中国经济的状态。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对我国就业状况有这样一个结论:“就业层次低”。什么是就业层次低?具体讲就是工资劳动者所占比例比较低,自雇型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占有极高的比例。在发达国家,工资就业人员是一个绝对多数的群体,一般占全部就业人员的80--90%,非薪酬的家庭就业人员在这些国家数量极少,只占就业总量的1%都不到,自营就业者一般在发达国家占总就业人口的1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一般要占到30—50%。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2000年末,城镇职工人数为11259万人,私营企业雇员1021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2820万人,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员1139万人,上述四项加起来为26239万人,仅占我国全部就业人员的35%。剩下的65%的从业人员统统是自雇型就业人员。所谓自雇型就业人员就是自己给自己开工资,这一类人除了城乡间的个体户就是农民。农民是中国最大的自雇型就业群体。解放50年了,中国仍然象毛泽东当年所说的是“一个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这些自雇型劳动者的产出和收入都是极其可怜的。目前中国的总产出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2%。以占社会半数以上的人口,拥有这么小的一点资源,从中可见中国劳动就业者之间拉开的巨大差距,城乡间和人际间的巨大差距!
分析一下劳动力就业状况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态、工业化发展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一个国家的工资劳动者多,自营就业人员和家庭工少,就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比较发达,反之,说明该国正规经济部门不发达或低就业增长率。如果一个国家家庭工数量特别多,那就表明这个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目前的中国,家庭工和自营劳动者的比例竟然高达65%。特别值得反省的是,改革20多年间,这一比例居然未有多大变化。这就应该引起社会高度的注意:20年来,我们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到底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80年代兴起的蓬蓬勃勃的乡镇企业,由于它的分散性和独立性,已经使中国经济成为一个难以紧密结合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使中国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畸形,那就是在人均GDP已达到900美元的时候,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只占总劳动力的27.8%,农业劳动力仍占总劳动力的50%,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口仅占占总劳动力的22%。相比之下,1999年,美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3.3%,英国为26%,日本为31.7%,德国为33.4%。我国的工业就业比例比美国还低1.3个百分点。近些年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提法在国内较为流行,但只要看一下我国的工业就业比例,就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的发达程度。
这种结构导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是0.32,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来320万人就业,90年代后,我国的就业弹性逐年下降到0.1,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带来1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例如,经济增长8%,就能增加8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几乎已经降到负数,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不仅不增加反而还要减少。例如,“九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不仅没上升反而减少了0.5个百分点,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就业人员只增加了2.7个百分点。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也与前些年积累下的大量隐蔽性失业突然显性化有关。
总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的分散性和孤立性使潜在的资源难以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当前中国经济的新问题和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