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产业聚群的发展策略
自1991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数十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高新区不仅已成为我国新的增长点,而且正在逐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新体制的试验区和现代化城市的示范区。据科技部的,到1998年底,我国高新区的增加值已达1010亿元,出口创汇总额达78亿美元。而且,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规模效应明显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已开始在各高新区崛起。但是与国际上成功的高新区相比,我国的高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差距并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先天因素如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在我们的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内在的机制尚未建立,最终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如硅谷等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园区的经验表明,产业聚群是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乃至整个园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尽管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聚群。这是导致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我国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中还突出地存在着以下几个与产业聚群有关的问题。
1.企业聚集呈现出脆弱性。我国的高新区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的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的聚集并不重视其内在机制的建立,而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聚集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当某高新区的土地、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区内的一些企业就可能会再次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发生流动。这种流动最终导致了各高新区之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趋同,以及各高新区之间在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此外,这种企业聚集的脆弱性还可能来自另一个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产品从创新出世到成熟、衰退的时间较传统产业要短得多。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尤其是技术水平并不很高的产品更是如此。当它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降低、企业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有两个:(1)低成本竞争即通过降低成本来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便宜的产品。(2)以技术升级进行差别化竞争。显然,采取第一种策略的企业就可能会因其他地方更佳的成本优势而离开现在的高新区。而采取第二种策略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而放弃以成本为基础的地域转移模式。目前,我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一部分高新区是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
2.产业聚群机制尚未建立。在我国的高新区内除了个别的高新区外,真正的聚群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大多数的区内高技术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的配件现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区内的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少。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咨询服务相当缺乏,更是缺乏足够的风险企业聚集在高新区内。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硅谷那相互结网、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2)“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我国大多数的高新区邻近一些相关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都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除了中关村等少数高新区外,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高新区创新之重要的外溢来源。在许多的高新区内,大部分具有竞争力的项目都不是来自邻近的大学或科研机构。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的滞后大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合作机制中的各方之间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
3.缺少能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区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128号公路地区就成为了美国半导体生产的中心,与硅谷相比,无论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都要胜过一筹。但20年后,这种比较关系已经倒置,硅谷已经后来居上一举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龙头。尽管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研究表明其保守、厌恶风险、等级森严、忠于企业而非忠于专业以及不重视合作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缺乏非正式的文化交流都是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硅谷的成功则大大受益于它那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的硅谷文化。而这种所谓的硅谷文化正是与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所相容并正相关的。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它需要敢冒风险的创新。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与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而非等级制度带来的灵活、职业的高流动率和讲求合作及重视非正式交流所导致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则明显地有助于这种快速整合。显然,这种文化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不相容的,但我国高新区的茁壮成长却有赖于这种异质文化的发扬。问题是在我国目前的高新区,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4.人才结构推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聚群的发展。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创新、经营管理及风险投资的运作等都需要优秀的高级人才。就资源的总规模来看,我国各高新区的人才并不少,有些人才甚至出现过剩的现象,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特别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既懂科技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刚十分缺乏。这一方面来源于我国高等及其他人才培养系统的发展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高新区还尚未成为吸引最优秀人才的凹地,而在美国、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很好的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是最能吸引年轻才俊的行当。导致高新区高级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严重的制约是我国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创新型的高风险产业,只有建立很好的激励机制才能促使从业者乐于创新和承担风险。在国外尤其是硅谷通常采用高薪和期权来吸引和激励高级专门人才,事实证明像期权这种激励方式是十分成功的。目前,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类似期权这种分配制度在大多数企业尚未较好地建立,而且,就是普通收入也要大大低于一些垄断性行业。加之目前我国人们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还不够,许多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都不愿意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工作。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对毕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目前的最佳选择是去大、公司或电讯、等垄断性行业。此外,高新区的生活和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也是其能更好地吸引高级人才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二、关于高新区发展的对策
1.在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首先,对于新建区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聚群来安排项目,对于新进区的企业之区位决策也应该明确是以产业聚群为导向的。对于高新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之网络体系的建立,要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针对现在高新区内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可以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尤其是要积极为进入高新区的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以增加这些企业的当地植根性,促使其能够在当地发展下去。这种以产业环节分解为契机的模式既可以大量地增加高新区的新增企业数,更将加强企业的植根性和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各高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现在已有的产业特色与优势,通过产业聚群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而不应该不顾实际情况都采取相同的,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趋同。
建立一个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聚群,健全的服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在高新区内必须大力培育和规范各种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事务所、师事务所等为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此外,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功能,尤其是在高新区内要加强专业孵化器的建设。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的聚集对高新技术产业聚群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在硅谷就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汇聚于此。我国高新区的成长亦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区内。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国外风险投资资本,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国内资金来源成立更多的由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
2.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更多的高新区内的企业同当地大学、科研机构之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到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给他们公司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他们的员工及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以熟悉企业的情况并了解那里的机会,也可以允许他们到当地的高新区内去兼职或担当技术顾问。此外,大学、科研机构还可以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或开展合作研究计划。
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为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设立进修接受继续教育的课程计划,并允许这些学生可以写出论述与其企业兴趣有关的论文来获得学历或学位。为了增加这种课程计划的有效性,应该聘请当地企业中有实力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我国的大学、科研机构目前仍旧主要依靠国家或地方来支撑其运作,这种经费上的依靠所衍生出的规章制度有一些是妨碍产学研互动模式之建立的,如科技成果归属之界定、不允许员工到外面去兼职和创业等。显然,成功的产学研互动模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校、科研机构制度上更进一步的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改变大学或科研机构之传统定位,改变它们单一来源的经费模式,放宽研究人员兼职和创业的限制,尊重知识产权、鼓励研究成果的尽快转移与扩散。以形成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互动、互补和利益共亨。
3.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促进高技术产业聚群的建立。(1)高新区的政策目标应该从招商引资上升到促进产业聚群的建立和加强聚群的发展上来,淡化政策优惠导向。由于政府在聚群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对产业聚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品或准公共品的投资。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聚群来说,邻近的大学、科研机构不仅对邻近企业的发展具有外部效应,而且,当产业聚群围绕着大学或科研机构之集中地时,聚群的发展最有效率。因此,政府在聚群建设方面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加大对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与聚群发展有关的专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要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创业和发展的工作环境和优美、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还要制定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支持政策,推动企业之间建立分工协作的互动关系、推动聚群的建立,尤其是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互动。另外,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主要是要加强对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协调,如政府可以根据产业聚群发展的需要选定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构成一个创新平台,调动并整合各方面的人力和资源,进行科研攻关。此外,还应积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政府控制职能逐步让位于引导服务职能。
4.建立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群发展的区域文化。硅谷等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的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聚群需要一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相容并相促进的区域文化来支撑。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我国的高新区应该大肆鼓励以下这些文化要素的生长与植根。大力宣扬敢冒风险、富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高风险型产业,失败的几率很高,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创业。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冒险也要接受和容忍失败。在中国的根基中缺乏彼此信任、相互合作的观念,信用不足已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生活正常发展的严重制约,但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十分需要信任与合作。因为它可以促使迅速整合信息和资源、降低成本、降低风险等。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此外,还要培养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的观念,促进人员的流动。还要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这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聚群的区域文化显然是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因此,这种区域文化的构建将是十分不容易的。它需要舆论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耐心的引导以及政府有力的支持,更需要一些制度上的创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