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6312 发表于 2018-7-14 15:59:57

20182001年中国地区发展政策取向

  一、2001年中国地区发展的政策取向
2001年,各省市区根据地区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总的来看,2001年各地区发展政策将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的总体思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城市化带动战略、绿色环保战略等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001年,大多数省区将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依托当地的科技力量,或者依靠科技人才和适用技术的引进提高当地的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质量档次,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要积极面对"新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发挥人才、科教。信息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
北京作为我国科技中心,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支撑,但长期以来,经济与科技创新相脱节,影响到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近年来,北京市确定首都经济的核心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和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在2001年,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积极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三次产业的全面升级,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具体是以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积极创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化升级;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与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努力扩大改革的成果。北京市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迎接“新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把发展信息与网络技术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信息产业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最主要的行业,并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北京市根据原有基础和在全国的竞争优势,集中发展通讯设备制造业、制造业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通过积极吸引世界一流研发机构以及海外归国人员等措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
山东省也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2001年和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提出了要积极开发新型元器件、软件、数字视听设备、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等,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在生物工程领域,主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技术,开发新型制剂,发展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和新型疫苗。在新领域,重点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材料。山东省还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计划,预计在今后580亿元,开工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并且,鼓励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引导企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加强,降低运营成电搞好信息、信息、产业信息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金融、财税、贸易、海关等领域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事创造条件。
由于各方面原因,传统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退出我国的经济舞台,因此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将传统产业转移为高新技术产业尤为重要。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在积极培育适合当地特点和具有地区优势的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在当地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来提高当地的产业结构,这种发展思路对老基地的改造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再发展意义重大。
辽宁省提出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在2001年,仍然贯彻落实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的发展思路,提出以自主开发同引进合作相结合的方针,通过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合资合作的方式,以及发挥海外学子桥梁纽带的作用,计划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以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尽快成为省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搞好以沈阳、大连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辽宁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再创传统产业的新优势,对辽宁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结构调整的最终成效主要体现在拥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上,因此,在今后几年内,辽宁省提出要重点扶植一批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通过规模生产,带动行业整体发展。2001年辽宁省在农业发展上的思路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加速农业结构的调整。按照“两高一代”的方向,调整和优化农业及经济结构,在发展优质粮食作物的同时,压缩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在2001年,计划把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到25%以上。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型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政策必须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产业发展更应该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下综合考虑。从产业层次看,我国大多数产业仍处于全球化分工的中低层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从地区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产业分工还很不明显,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性极高。“九五”期间,有24个省市把电子行业作为支柱产业,22个省市把汽车行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化工行业列为支柱产业,14个省市把冶金行业列为支柱产业;工业结构的地区相似程度就更高,据国家局测算,东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中西部结构相似率为97.7%。地区间产业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低,带来了地区间的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低水平复制的后果。2001年是中国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地区产业发展上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在认清各地区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地区间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因此,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不仅要建立在资源禀赋基础上,还要准确把握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和长远变化,将产业发展与地区的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区分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东部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经济实力,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中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经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了比较完善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竞争机制,这为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软。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建立在的大背景条件下,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通过技术创新和外向经济带动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培植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小的新型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东部地区尤其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另外在能源、原材料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2001年中国地区发展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