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第三代改革的构想
编者按: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世界副行长兼首席学家。自东亚危机后,西方舆论界和经济学界一改过去大力赞扬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做法,转而开始倾向于全面否定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和成就。斯蒂格利茨先生则独树一帜,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中肯的客观评价。他尤其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对中国;20 年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在过去的两年中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刊去年的第;5 期刊发了斯蒂格利茨先生于;1997 年;7 月发表的关于经济学的新进展和中国第二代改革战略的。今年;7 月份,斯蒂格利茨先生又一次来到中国,在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与中国高级政策制定者进行了会谈,就中国第三个;10 年的改革提出了他的建议和主张。本刊选摘了斯蒂格利茨先生发言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第三个;10 年所面临的经济挑战伴随着过去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赋予的巨大机遇,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第三个;10 年。从任何标准来看,过去;20 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即使在不乏表现出众者的东亚范围内,中国仍旧以其过去;20 年的成就脱颖而出。但是改革的进程还远未完成。扭曲虽然己经大大减少,但仍然制约着经济的潜能。技术差距虽然已经缩小,但需要追赶的距离仍然遥远。?
我想在这里论一下中国在第三个;10 年中可能面临什么样的长期经济挑战。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大挑战:
第一,随着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变化,那种主要依靠出口和国外直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的重要性将降低。同时,中国面临着继续改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的挑战。?
第二,中国在应对金融和等多种风险与潜在冲击方面依然脆弱。?
第三,中国面临着潜在的社会和地区差距,如果这一向题不能妥善解决,就可能影响社会凝聚力。?
应对这些挑战的政策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使国内经济成为增长和平等的发动机;通过金融业和企业重组减少脆弱性;加大力度拓展中国贫困地区增长的机会,提高社会凝聚力。;
国内经济作为增长与平等的发动机;
从战后发展的历史来看,实际上所有最成功的发展或再发展经济都是以外向型经济为核心的。从日本到西德,从韩国到智利,从香港到毛里求斯,出口和外来投资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们因此在寻求提高生产力与繁荣经济方面大获成功。?
从历史上看,有许多理由来说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首先,出口市场可以提供规模经济,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是难以达到的。这种规模经济对诸如汽车(如日本)或者造船(如韩国)等重来讲当然特别重要,对于其品牌的研究,开发或者投资在产品销售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行业(如半导体或)来讲同样十分重要。?
其次,出口市场可以形成在单一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内难以形成的一定程度的竞争。竞争压力迫使公司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从旧的生产方法中获得新效益,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即使公司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外来竞争也给公司提供了衡量其绩效的国际标准。外国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提供技术和组织运作的当地标准而起到同样的作用。?
最后一点与上述两点有关,出口的经验和外国的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生产具有积极的技术扩散作用。它们不仅产生了促使国内企业更新产品的动力,而且提供了相应的方法。?
由此可见,将对外开放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获益良多。在改革的第一个;20 年中,中国在此方面成效显著。中国已经表明它在出口市场方面的学习进展迅速。在最近若干年中,中国的外资流入已位居发展中国家之冠。这一战略引致的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已经使中国的很多产业迅速现代化。?
既然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如此有效,我何以还要指称发展国内经济是增长和平等的发动机呢?原因在于,过份依赖外需的战略己经表现出其局限性。如果这一问题不加以解决,就可能在下一个;10 年中导致发展的中断。?
第一个局限源于中国既有的成就,亦即其经济规模的巨大增长。中国既非毛里求斯,也非韩国。以购买力衡量,其经济实力己位居世界第二。它是中重要的全球性对手,不可能在追求其比较利益时随意进出某一特定市场而鲜为人知。当某个新的重要对手表明它能够在进口市场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活力时,竞争进口的公司肯定会向;WTO 或非;WTO 抱怨违规。这些公司总会找到新办法来设置新障碍,使得市场准入或者扩张更加困难。目标越大,竞争出口的公司及其盟友就越容易煽动公众不满和反对不断增加的庞大的双边贸易赤字。?
第二个局限源于沿海城市巨大发展造成的结果。外向型经济使这些城市得以繁荣,但它却未能给内地省份以同样的机遇。为了保证国家均衡地向前发展,需要找到其他增长源以带动这些贫穷地区平等发展。?
那么对所有这些如何应对呢?在继续扩大对外技术开放,增加市场约束的同时,中国必须向国内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便其在扩大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里我想先讲一讲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几种方式。其一,中国应当避免依赖短暂而不能持续的需求创造的诱惑,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人为膨胀。其二,不要加大对某一产业(如汽车业)的压力以服务于创造需求。?
相反,中国应当采取措施利用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它正在成为其自身增长的发动机。一个精心设计用以推动国内市场成长的战略同样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竞争压力和技术扩散的目的,在辅之以继续的对外开放时尤其如此。?
模经济中国是一个陆地经济大国。为了利用其幅员辽阔所提供的规模机会,中国必须继续努力扩大国内的商品,服务和要素(如资金和劳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讲,可以通过和通讯的改善来继续支持地区间和地区内的一体化。这中地区间和地区内的一体化是国家一体化和形成单一市场的关键要素。?
政府无需包揽一体化的全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鼓励扩大诸如电讯行业的竞争,降低而提高利用率来促进一体化。?
竞争压力对将其作为主要竞争压力的国内经济来讲,至关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制度基础设施:规章化的改革和竞争政策。通过清除市场推入或价格下降的障碍,有章可循的改革可以使竞争力得以释放。有效的竞争政策可以通过防止出现垄断和卡特尔而维护竞争。?
重视寻找新的国内竞争压力源对于工业和金融业具有重要意义。就其对大企业的拾遗补缺或打破少数企业价格控制的作用来看,中小企业的准入(或准入的威胁)常常成为重要的竞争压力源。提到这些力量的能量,我们只要想一想硅谷中那些企业家的活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想让企业家的活力焕发出来,金融体系必须给这些公司提供足够的。如何最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如何形成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投资基金,看来是金融改革应当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竞争潜力,有必要让竞争力量在销售环节上各显其能。中国的零售业享有颇具活力的竞争,但却并未扩及批发行业。缺乏上游竞争相当于对零售商征税,不公平地减少了它们的利润,并在此同时提高了消费者最终所付的价格。?
技术国家对于研究和开发的扶持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技术可从国外得到,但在许多情形下还需要加以应用。类似地,中国需要继续提升对高等的支持,特别是在技术领域―――这并非说可以损害初等和,它们是平等增长的基础,而不仅仅是的补充。?
扩大出口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如果中国能够抓住;MFA 协议结束所能提供的机遇,就可以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还有一点也很清楚: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无需中央计划来精确规划工作机会来自何处。政府的作用是确保新企业的创立没有障碍(例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