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信用经济发展的障碍及其后果
是信用经济。江泽民同志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加强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能产生现实生产力,转化成有形的财富。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关系着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一
所谓信用(credit),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因此,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的要素。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人类社会的发展,乃是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大二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信用是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大而产生的。最初的商品交换盛行的是实物交易,货币的介入使交易较之物物交换更容易达成。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要求也常常造成不便,为了克服这种不便,卖主往往同意买主在未来约定的时间再行付款,即进行赊账。这样,便出现了最早的信用关系。赊帐意味着授信人给予受信人的未来付款承诺以信任。物流和货币流在同一时点发生的无信用中介的交易方式就被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所取代。后来,信用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信用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贷款意味着债权人给予人未来还款付息的承诺以信任。现在通行的纸币(信用货币)本身,也是在这种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说,现代业就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扩大了市场规模。现代市场经济乃是一种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发展过程是信用交易范围的扩大。如果说在一个较小社区范围内的信用交易,由于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还可以用宗族关系、邻里关系来支持,那么,发生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乃至全球化的市场上的现代信用交易就必须以有切实保证的信用作为中介。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运转。因此,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能够进行、经济能够运转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在一个经济中,信用经济成份的大小,决定了国家经济的规模、水平和竞争力。
然而,信用又会带来风险。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为了控制这种风险,就需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信用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存在。中国当前的信用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经营风险,另一类是风险。企业可以承受经营风险,但是承受不起道德风险。
二
总体上说,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信用状况堪忧。具体表现在:(1)履约率极低。(2)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3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4 )企业进行虚假披露,包装上市圈钱等行为屡见不鲜。(5)“有偿”、 “虚假广告”、虚假“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6 )以万亿元计的的不良贷款积累。(7)盗窃知识产权,等等。 反思当今市场经济领域的种种无信现象,我们认为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心态的原因。
现实中“诚信”受到挑战,首先是因为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强烈的维权意识。
“诚信”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之上的。甲和乙合作一个项目,如果双方都能够“诚信”,那么每次各自都可赚到一万块钱。如果乙违背“诚信”,伤害甲的权益,一次就可以赚到十万块钱。但是乙未必那么做,理由很简单,乙如果那么做了就中断了合作关系,本来这一关系持续下去,比如说一百次,乙的收益就十倍于违背“诚信”所得到的好处。这就是社会执行“诚信”的基本原理。现实中“诚信”受到了挑战,首先是因为“甲”的定义不清晰,这是以往我们一直不能充分尊重个人资产所导致的后果。同样的,以前我们使用资产平衡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二者反映相同的问题,但有不同的基础。资产负债表表示对债权人的承诺,资产平衡表则是为了避免资产流失。诸如法人权益这些概念都很模糊。其次是因为社会合作关系缺乏持续性。比如说目前企业改制中对资产重新评估,一般是往小里估。资产缩水,负债当然是不能相应缩水的。从银行角度来考虑的前提都变得不能成立了。逻辑上讲银行有权、有责任、有理由阻止这一行为,只是银行通常装作不知道。如果“乙”坑害“甲”的权益,从逻辑上讲即便“甲”不提出索赔,起码也应中止合作关系,但实际中往往不是这样,因为中止合作关系的前提是市场存在充分的替代,另外,中止本身也是需要法律保障的。
其次是信用意识淡薄,个人信用盲区日渐凸现。为了保护弱势群体银行等债权人不得不做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社会征信系统在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及人们盼着别人也被骗的背景下是无法建立起来的。据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个人消费部主任透露,从工行获得助学贷款的119名大学生,到了还钱的日子却连人影都找不着, 致使工行损失数百万元。这一数字占了贷款人数的10%。
2、政府干预的原因。
政府过分干预原本应由市场决定的事情,由政府指定贷款和指令形式形成的信用关系缺乏切实的保障。
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单一企业。在那里,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命令在自己所属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信用只是资源配置中的一种作用微不足道的辅助性手段,而且信用手段只能由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掌握;以避免资源配置的自发性为理由,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是被严格禁止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上只有一种信用,那就是国家信用。中央政府统一安排生产、流通、交易以及伴随这些过程的金融活动,交易的双方都假定对方会按照事先的约定交钱和交货,因为交易双方的所有者均为国家,彼此并不怀疑对方,也不必担心违约所造成的后果,双方都知道违约所产生的问题会由国家来解决。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之后,一方面,经济的主体不再是国家,而是有着自己经济利益的国有法人、一般法人、集体和个人,国家信用涵盖的范围日益缩小,不同形态所有者之间的交易无法再依赖国家信用来完成。而另一方面,商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很多地区频繁发生诈骗和违约,交易成本迅速上升,甚至高到了交易无法进行的地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有时比计划经济时期还要低。市场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
在目前的转轨时期,一方面,维系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建成,另一方面已没有了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计划的约束,同时,“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国有企业借国有银行的钱可以不还”的思想依旧有一定的市场。在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政府直接进入市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过多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严重。
3、的原因。
司法制度不够完善,信用体系缺乏司法保护,对于失信赖帐等行为惩处、打击不力也是造成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的使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而信誉的维护却需要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执法系统。法律的作用在于增加破坏信誉的成本,使人们自觉地也是被迫地遵守信用。
革命以及现代市场经济起源于法制比较发达的英国,应该不是一个的偶然。商品经济在各国的经济史上都有过一席之地,但是它成为主导的经济形式却源自于西欧,逐渐扩张到北美。局部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所以没有办法扩张为全国性的甚至世界性的市场,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信用体系,信用可以在局部地区或者一个规模较小的经济中存在,但是要扩张到全国,就必须要有法律系统的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不足是当前转轨时期的伴生现象。目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还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之中,企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法律规范。“官司打赢了,钱却追不回”的情况并不少见,法律白条现象使法律尊严仅仅停留在一纸判决上。执法不严、处罚不公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客观上助长了不讲信用的风气。从企业本身看,“不守信用仍有利可图”的客观现实使一些企业并不认为违约、借贷不还等失信行为是什么过错。从信用来看,守信者没有受到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这些现象,与我国目前所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密不可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