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6948 发表于 2018-7-14 15:29:31

2018略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摘 要 中国高速增长受到了资源和这一瓶颈的制约,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仍然有必要增长,而且仍有可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为此,中国经济增长应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推行循环经济科学,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变革制度,实现具有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
  人类生存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发展为主调的新发展思路,这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可持续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1 经济增长的瓶颈与代价
  我国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走的是传统经济的老路,那就是不考虑质量的问题,更将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排斥在外,增长出现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一些主要资源产品的单位消耗水平,往往都成倍甚至成十倍地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源消耗,我国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倍以上。许多重要资源,如石油、铁矿、有色金属和木材等,现在已经捉襟见肘,相当程度上依靠进口维持。中国的粗放式发展还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在近年来已经变得相当严重,需要修复的任务已经很艰巨。如“三河三湖两区”是我国区域污染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九五”期间治理的重点;中国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相互作用的格局,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可以说时至今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积累起积重难返的沉重代价。
2 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04年中国GDP 实际增长达到9.5%,高于2003年的9.1%。据中国科学院2004~2005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专家分析认为,2004年中国的经济社会资源更加朝着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继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经济增长高峰之后,目前进入第三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可以说这一轮经济高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和中国逐步壮大的消费推动的结果;是在1997年亚洲危机以后,经过多年实施积极政策刺激和扩大内需的努力才出现的结果。然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特殊国情,存在与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协调的情况。例如,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只有0.1,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失业率仍在上升;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问题依然没有好转,收入差距依然在扩大;与一般消费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相对应的内需不足还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巨大压力并没有减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经济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 
3 中国经济增长应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达到最大”。要实现具有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就必须改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少单位经济所生产的环境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知识的无界性,可以连续创造,因而可以成为消耗不竭的资源,使人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1 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本质要求———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制度变革
  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看,当务之急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制度建设,建立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的保障机制。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就是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性的增长方式转变。过去我们的增长方式是粗放式的,是以数量扩展和价格竞争为主的,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带来许多弊病。而转变后的集约型增长则是以技术进步和要素效率的提高为主导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它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
3.1.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与加速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变动不仅具有增长效应,而且属于集约增长效应,因为产业结构的增长效应是通过提高生产率这一途径实现的。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促进资源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把现有的产业结构推向具有更高经济效率的产业结构上,使经济结构在技术上、内容上、组织上、效益上都有一些根本性的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近20年来,科技进步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技术更新越来越快,这使得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国家既有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等因素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技术创新速度以及保障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等因素变得更加重要。可以说就长期经济增长而言,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在于技术进步。
  加速技术进步意味着掌握更多新技术、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在竞争中取胜;意味着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升级,拉动固定资产,从而改变生产技术基础和生产结构;意味着能够借助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从而加速淘汰过时的和低效率的产业及促进新兴产业成长,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并使产业出现融合趋势。大量事实表明,哪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对创新成果的吸收和融合能力越强,创造力越强,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速度越快,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波及效果,就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结构突变———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和升级。
3.1.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建立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
  目前有几个方面的体制因素对经济增长构成明显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进程能否顺利实现。为了建立起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迫切需要: 建立合理的经济体制,如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优胜劣汰机制,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有效的体系;建立技术进步的制度保障,如能够对合法产权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加强与资本有关的、职业和专业技术培训等,使持续的技术进步有动力和条件;改革政府自身,形成对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和其他形式的公众监督机制;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受到干预、地方割据和部门分割,阻止了市场导向的产业重组、整合和企业兼并,从而导致了低效率竞争的领域,政府非常有必要制定相关战略,采用某些产业政策以排除行政割据等体制障碍,促进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加速市场引导的产业重组。
3.2 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推进循环经济科学
  生态资源与环境生产要素高度短缺问题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遇到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而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率不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是将过去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非要素———生态环境从经济系统之外独立出来,进入经济系统内部成为一种生产要素,从而改变企业获得利润而要社会大众承担生态环境成本的不对称的经济运行机制。其核心内涵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节约型经济。
  推行循环经济,要求所有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所有企业开采自然资源必须按照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标准进行。那么首先,从技术层次面上,要大力发展工业生态学。所谓的工业生态学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设计工业系统,以及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源流,通过谨慎的和合理的方法来获得那种想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以实现经济、和技术的持续进步。过去工业生产中物质一次性投放,产品只占其原料的20%左右,绝大部分作为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其结果是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经济是在开放体系中运行。工业生态学试图改变经济在开放体系中运行的思路,应用基本的学的、化学的原理,通过废物、零件、组分及原的循环、回收和再利用,从开放的物质流体系向封闭性的物质流体系转变,从而实现物质的永续利用,减缓自然系统中“墒”的加快增长过程,从而实现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强化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社会角度上,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正面激励机制。循环经济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再生化需要付出成本,需要技术创新支撑,他们必须能够与直接利用初始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在成本上取得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政府在对企业进行惩罚性激励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实施正面激励,建立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社会机制。只有解决了制度问题,才能使企业改变生产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 周叔莲.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
2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 晨昃,陈追红,程超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经济.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4 经济日报部, 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 新经济革命.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5 刘国光等. 中国经济前景分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 任慧文. 中国探索和谐之路. 参考消息,2005-02-02(1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略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