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南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变化分析
所谓产业集中,是指在整个运行的范围内,大企业积聚和组织生产要素在整个部门全部经济资源中所占比例增大的现象,也就是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量在整个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的现象。按照传统产业组织理论,集中是决定结构,从而影响市场中的企业行为,进而影响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有关产业集中及由此出现的大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报告首先概要分析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大企业的独特作用及其产业分布规律,然后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90年代以来湖南工业行业集中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揭示大企业在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并试图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省市的对比,和剖析湖南在企业规模结构与产业集中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探讨工业行业集中度的合理水平,研究进一步优化湖南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政策措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低,本报告的最新数据以1999年的为主,从分析工业集中度的中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对研究结论并无大的影响。一、大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大企业的兴起是二战之后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一般地说,大企业是指那些规模巨大,销售额和资产额等经济指标在一定区域内名列前茅的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排序,向来被认为是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一个晴雨表,也是全球企业的大比武,入选企业无一不是实力雄厚、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因而入选500强又被形象地称为加入“富人俱乐部”。由于其规模庞大,这些企业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经济中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综观这些企业的发展,它们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十分独特的作用。
1、大企业是工业化的支撑和推动力量。因为企业规模庞大,其销售额和资产额远高于中小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对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带动作用。据统计,1994年全球500家大企业销售总额为10.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GDP总和的40.6%;美国151家大企业销售总额为2.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4.2%;日本149家大企业销售总额相当于GDP的82.9%。许多大公司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一些中等发展中国家的GDP。因此,大企业是工业化的主力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
2、大企业是其所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支柱产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大企业的实力不仅体现在整体经济影响力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现代产业部门的经济质量。如汽车工业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而美国汽车生产高度集中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公司。韩国70年代推行重化工业化战略,积极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其重化工业化进程基本由现代、三星、大宇、乐喜等大财团完成,而这些企业也在工业化进程中迅速崛起。
3、大企业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生产者和推动工业化加速的技术创新集中地。大企业为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利用本身资本雄厚、设备齐全和人才众多等优势,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无数的发明与革新都在大企业中产生,许多新产品也由大企业生产出来。例如,作为大企业主力的全球,控制了世界专利技术的80%左右。目前,世界500强占有国际技术转让约62%的份额,而且在全球每年产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中,约71%以上为世界500强所拥有。世界500强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创新的实力,从其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也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的RD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从趋势上看,500强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一般在5%一10%之间。又如,美国杜邦公司在60年代初期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有关化学纤维专利的80%,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60多年来先后共取得1万多项专利。
4、大企业是各国和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国各地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规模、先进的科技、全球化的经营和现代化的,努力将触角伸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本国本地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和分工,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宰者和工业化竞争的领头者。例如,1999年全球拥有6.3万家跨国公司,它们控制着世界贸易的60%和直接的70%。
发达国家工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有很多因素,其中重要一点是企业卡特尔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卡特尔化成为一种主要趋势,表现出工业化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没有规模,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如果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产生出一批具有影响的国际性大公司,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而且在领域内也缺乏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当今世界各经济强国政府大都在工业化过程中,有意识地扶持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及品牌。
二、世界大企业的行业结构特征与地域分布状况
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大企业具有何种行业结构特征与分布规律?通过分析世界500强的交替变化,对此可窥见一斑。了解世界500强所代表的主导产业和行业结构,对于我们在培育国家级和国际级大企业时选择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启发意义。追溯世界500强的演变,可以发现其明显的结构特征,其主体构成:
一类是工业产业,包括石油、钢铁、化工、汽车及机械制造等。就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各行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二战以来,冶金、采矿、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在500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冶金类公司1975年在世界工业500强中尚有50家,但进入全球综合500强的仅14家。纺织和采矿类公司日趋衰落,在500强中仅剩3家和1家。另一方面,石油提炼、汽车、等现代工业部门仍然在世界综合500强中占有较高地位,1996年这3个行业分别有31家、27家和26家进入世界500强。
另一类是工业化成熟阶段或“后工业化”阶段迅速发展起来的服务性产业,包括、贸易、通讯等。从1994年到1996年,世界500强中服务业公司逐渐增多,从289家、295家扩大到301家,超过了工业公司的比重。按服务行业来分,1994年至1996年,世界500强中,商业从59家增加到69家,公司从52家增加到57家,批发零售公司从57家减少到55家,通讯邮政从28家增加到30家,贸易保持22家不变,综合金融、、储蓄从11家减少为9家,娱乐和酒店从3家增加到8家。随着经济发展对现代化服务的需求提高,服务业公司将继续保持高于工业公司的速度增长,在世界500强中的比重还会有所提高。
从区域来看,大企业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直接结果。欧洲是19世纪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中心,战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稳定,因而欧洲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数基本维持在150至170家之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兴起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由北美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数不断上升,从1971年的55家增加到1996年的151家,而北美地位相对下降,大企业数也随之减少。具体分析,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在世界500强中企业数最多,到1962年仍有301家,超过其他国家之和。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等东亚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大企业数显著增加。从1962年到1990年,日本500强企业数由31家增加到111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大企业也迅速崛起,在500强中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