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2970 发表于 2018-7-14 15:25:29

2018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和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问题。中国近代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在这段时期中,社会经济关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一八四~——一八九四年)
  这是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转化的阶段。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虽然已经有了的萌芽,但还十分微弱,没有形成一种能够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力量。
  当中国还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并积极向东方开辟殖民地.中国成了它们最好的猎取目标。英国最早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势力。
  当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时,清政府采取了“闭关政策”。这种政策是中国的小和家庭手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在上的反映。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入,起了巨大的抵抗作用,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可耻的鸦片贸易。外国侵略者与腐败的清朝官吏相勾结,采取走私偷运形式,把大量鸦片输进中国。烟毒泛滥对中国社会起了极大的腐蚀作用,同时大量的白银外流也给清政府在上造成很大困难。于是在中国人民和一部分开明官吏的反抗下,形成了禁烟运动。
  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其鸦片贸易,于一八四~年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订立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美、法侵略者要求“一体均沾”,又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须割地赔款外,还要开放五口通商,改自主关税为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丧失),以及默许鸦片公开贩卖等。从此,中国的领土不再完整,独立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鸦片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外国商品输入迅速增加,通商口岸附近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外国商船的排挤下,中国沿海的业趋于衰落,运输工人大量失业。外国殖义者开始在中国开办一些船舶修造厂之类的近代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下,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买办商人,在外国企业里出现了第一批中国的产业工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向外国侵略者支付巨额赔款,地主阶级为了满足日益腐化的生活需要,都加紧对农民进行压榨和剥削。外国商品倾销和鸦片输入的激增,使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银贵钱贱,商人和高利贷者更是乘机加紧剥削。这些都给农民和手工业者带来严重的损失,使他们日益贫困破产,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化。一八五一年终于爆发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在鸦片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外国商品的输入曾有一些增长。但从一八四六年起,又开始下降。基本原因是,中国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核心对外国商品的输入给予了顽强的抵抗。外国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和扩大在中国所取得的权益,寻找借口,又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作为战败国,又被迫订立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从新条约中又取得了内河航行权、进一步降低关税为百分之五、子口半税、控制海关权以及增设通商口岸等特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输入显著增加。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出口商品茶叶开始为工业原料棉花、生丝等所代替。对外贸易也由出超变成入超。
  这时,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沿江沿海经营起航运业,继续开设一些工厂,开办,并企图修筑铁路。在洋货倾销打击下,中国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城市手工业趋于衰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扩大的商品市场和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了。
  先是清政府的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和巩固其封建统治,在外国支持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后来又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下创办起民用工业。与此同时,一部分地主、官僚和商人,看到创办新式工业有利可图,也开始兴办,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也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得不到迅速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中国也出现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出现,表明中国已不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了。
    二、第二阶段(一八九四——一九二七年)
  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完全形成并不断加深的阶段。它又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即从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起到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一九二七为第二段。
  先看第一段。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于是更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八九四年发生的中日甲午之战,就是外国列强由资本主义侵略转变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标志。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被迫订立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列强拥有在华设厂的权利,于是,大量“过剩”资本纷纷投入中国。帝国主义除加紧资本输出外,还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中国才一时未被瓜分,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下,中国变成了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半殖民地,
  帝国主义对中国是政治投资和经济投资双管齐下。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为偿付赔额,对外借款激增,帝国主义则争相对中国贷款。贷款条件极为苛刻,中国政府须以多种或厘金作为担保。于是中国主要财政收入的关税、盐税管理权,就落到了帝国主义手中。中国的财政命脉为帝国主义所控制。
  帝国主义还在中国直接投资修建或间接贷款给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铁路事业。帝国主义利用中国丰富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 ,直接投资开矿设厂,产品就地销售。这样,既攫取了高额利润,又直接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
  各国还在中国开设银行、发行纸币、输出入白银,向中国银行贷款等,直接控制中国的国内外汇兑和市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也没有放松。从通商都市到穷乡僻壤,形成了一个买办的商业高利贷网。通过这个网,由为它们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对广大中国农民和其他人民大众进行剥削。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下,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投资兴办新式工业有利可图;清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放松了对兴建新式工业的限制;这一时期还发生了抵制美货运动和“收回权利”运动。所有这一切,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政治保障,资力薄弱,技术低下,市场有限,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束缚下,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经济日益向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帝国主义侵略引起的。帝国主义为了在中国搜括原料,尽力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它的需要,操纵农产品市场,并与地主、买办商人、高利贷者相结合,通过贷款、预购、包销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控制。帝国主义在许多地方还侵占中国的农田,利用中国农村廉价劳动力直接进行经营。所以,中国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实质上就是殖民地化的过程。
  中国农村经济虽然日益商品化,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仍然保持了下来,这也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极力支持中国的封建政权,并和它们结成反动联盟,利用它们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经济上则允许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长期保持下来。地主、官僚和军阀,在农村占有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随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农民还要受到商人、高利贷者以及买办阶级的剥削。在这样双重压迫下,农民的生活极端困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和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