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选择
内容摘要:2008年世界粮食储备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仅够维持53天,远低于2007年初169天的水平,同时国际粮价出现大幅上涨,小麦和玉米价格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价位,而大米价格的涨幅更超过了30%。如何强化农民种粮的激励机制,增加粮食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面临的战略选择。关键词:粮食安全 激励机制 粮食供给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供求形势
我国目前粮食市场供求进入紧平衡的新时期。自1993年全国粮食市场第一次放开到2004年重新全面放开,政策几经调整,近几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在9800亿斤至10000亿斤之间,实现基本平衡。近几年总供给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供需出现一些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和适当增加进口解决。
1995年到1999年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产量分别为9332亿斤、10090亿斤、9883亿斤、10246亿斤、10167亿斤。这5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较高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我国在1995年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定购价格,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连年丰收,承担向农民收购粮食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大量积压,按保护价收购的粮食无法顺价销售,企业亏损严重。于是,从1999年起,粮食价格大幅下降,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二)我国粮食价格形势
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受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动荡、美元贬值,原油价格上涨,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需求大幅增加、部分主产国粮食因灾减产、一些国家粮食供求紧张等因素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我国主要粮食价格稳中有升,2007年末小麦、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玉米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7.6%、7.8%、9.2%、12.7%,粳稻价格同比下降3.9%,但小麦、稻谷、玉米的价格上涨幅度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幅度。2008年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仍有上涨压力,粮食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推高了种粮成本,同时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粮食价格,2008年1-2月,国内早稻米同比价格上升0.6%,国内红小麦平均价格同比上升了9.6%,全国36个大中城市面粉同比上涨8.3%,国内玉米销售平均价格较2007年同期上涨了28.6%。
另外,今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导致市场粮价存在较高的心理预期,对价格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目前看我国的三大粮食品种小麦、玉米和大米是能够满足自给的,与国际市场关联度不强,我国的库存充足,所以我国粮食价格在这次世界粮食危机中保持稳定。
(三)我国粮食行业形势
我国粮食行业正处在整合的关键时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粮食职工下岗分流230万人。国有粮食企业正处在改制重组的关键时期,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也处于发展阶段。为计划经济服务的旧的运行体制结束了,但新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还未建立和健全起来。企业改制的关键是要重新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起新型的粮食流通服务网络,以确保在新形势下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和正常运转。
(四)我国粮食品种结构形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种什么吃什么”的传统观念逐步被打破,现在讲究的是吃精,吃细,粮农把粗粮、杂粮出售,买进精粮、细粮,粮食的品种结构矛盾逐渐突出。我国现在粮食作物品种繁多,有主有辅。粮食品种结构中,稻谷、小麦和玉米这 3种作物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 80%以上,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品种。小麦和稻谷作为主要口粮品种,消费相对稳定,玉米消费在加工业和饲料业的带动下增长较快,大豆消费则快速增长。谷子、高粱等其他谷物,豆类和薯类等播种面积共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4.2%,各品种的比重都在8%以下。
影响粮食安全形势的因素分析
(一)耕地面积减少且粮食安全基础不巩固
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土地供需矛盾突出。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达到19.51亿亩,1997年至1999年耕地面积基本稳定,从2000年起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到2003年减少到18.51亿亩,1999年至2003年4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至2002年底全国的开发区有3500个,占地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666座城市占地面积的总和。2007年4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耕地面积的较少,这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安全基础。
(二)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199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07亿亩,以后几年逐年下降,到2003年减少到建国以来最低点14.91亿亩,5年间减少2.16亿亩,年均减少4320万亩。200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恢复,达到15.24亿亩,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恢复,达到15.64亿亩,2006年基本与2005年持平。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一时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代名词,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
(三)国内与国际粮价倒挂
我国农产品价格基本与世界农产品市场保持紧密的联动关系,但2007年底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控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低于国际水平。我国粮食种植成本却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排灌费以及人工成本。近年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雇工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最低。2003-2006年,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分别为201元、382元、329元和320元,虽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不断加强,但农民收益甚至有所下降。进入2008年后,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化肥、农药以及机械作业的价格。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尿素价格比2007年年底上涨10%,钾肥和磷肥价格涨幅则超过了20%,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生产成本。目前的种粮成本与2007年同期相比上升15%,但粮价仅上升6%,种粮的成本收益率已从去年同期的21%下降到目前的16%。
(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不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投资偏少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不强。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