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内涵解读
摘要: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中等收入阶层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这一阶层的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象。科学界定这一群体的内涵,对于把握这一阶层的整体特征,制定有效的社会发展政策,建设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较国内外对中等收入群体理解的异同,着重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三个方面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内涵进行解读。?关键词:中产阶级;中等收入阶层;内涵?
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已经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在公众视野里获得共识,也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得到了认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但对这一阶层的称谓与界定标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中产阶级”、“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中产者”等。那么,用哪个称谓更能体现我国当前这一群体的特征,又如何科学界定这一群体的内涵。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用中等收入阶层更能显示这个阶层的多学科内涵。(1)“中等收入”与“中产”是有区别的。我国的“中等收入”必然与我国经济发展相联系,无论上限还是下限的量化标准与“中产”都有很大出入,或者说“中产”位于“中等收入”的上层,“中等收入”的外延要大于“中产”。(2)使用“阶层”放弃“阶级”,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将该群体的产生视为一个正在成长壮大的社会阶层,可淡化“阶级”一词在中国社会特有的敏感性,而更多的去关注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社会学意义。事实上,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也冲破了了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单调社会结构,在瓦解顽固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3)用“中等收入阶层”而放弃“中等收入者”也是为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挖掘附在中等收入群体身上多学科功义。“中等收入者”偏重于“收入”角度上理解,即倾向于经济学意义,而“中等收入阶层”则既有经济学视角,还显示其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性与综合性特征。?
1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学内涵?
收入是一个与数据有着密切关系的名词,而数据又是经济学中可操作的重要指标。中等收入即意味着从可操作层面上看,用来衡量收入的数据指标位于上下层之间。一般而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或收入和财产等经济因素是划分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将个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收入和财产等因素归并到“收入”这个大概念中去,因为单纯的工资性收入是不能完全概括中等收入阶层收入状况的。也即“收入”包含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从事一定的工作所得的相应的报酬,包括一般工资、奖金、津贴等等。非工资性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继承性资产、投资性资产以及这些资产的增值等等。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显性收入与隐性收入并存,更由于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怕“露富”或收入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的“收入”衡量有复杂化倾向。但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稳定的,而不是忽上忽下,“一夜暴富”或“瞬间破产”都不能算入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当然,中等收入阶层收入的划分不是单纯取全国收入加总的平均值,而应该是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三位一体,即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较高,其收入水平接近于平均收入和中等偏上水平,或者说,“中等收入”应该是一个生活比较富裕的概念。 它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要有结余来享受和投资。这样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也与全面实现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适应。?
关于中等收入水平标准的认定,核心指标是人均年收入和家庭年均收入水平的下限和上限。在确定中等收入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7%以上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3年刚刚超过1000美元,只有发达国家的1/5、1/6甚至更低。因此,在确定中等收入划分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并且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当然,对中等收入标准的确立也要有一定的国际可比性。因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得到学界相对一致的认可,即个人年收入为3.4万元-10万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5.4万元、家庭年收入为5.37万-16万元。其划分标准考虑因素有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达到全面小康时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市化进程及国际参照标准(世界银行)。其预测是以2020年人均年收入作为现阶段中等收入标准的基础。具体测算过程为:(1)以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2.8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475.6为基础,城乡都用年均增长6.5%的增幅外推,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22500元和7200元。当年城市化水平可达60%,经过城乡加权计算,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可达16380元。(2)以全面小康社会为标准,测算出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000元,经过加权(城市化60%)得出,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年收入为14000元。(3)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收入起点标准为3470美元,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约合14500元人民币。综合分析显示,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标准其“下限”为人均年收入15000元左右,“上限”为2.5倍即37500元左右,在37500元以上,则为高收入者。?
2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学内涵?
阶层本身就是与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相关的术语之一。中等收入阶层是指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处于中间状态的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学内涵首先表现在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关系上。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橄榄型”或“纺缍型”社会结构的出现,即中产阶级占据了社会结构中的绝大部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出现的晚,且规模小,长期以来是低收入阶层占社会绝大多数的“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少量的高收入阶层与庞大的低收入阶层直接对抗,是中国历史上纷争不断的原因之一,也是建国以来社会发展缓慢,社会矛盾积累、冲突不断的原因之一。中等收入阶层的出现及发展必然使低收入阶层缩小。社会结构的“腹部”膨胀使“金字塔”的三角尖不再尖锐,整个社会结构形态也不再是僵死不变,而是从内部滋长出生命力与活力,中等收入群体从社会结构内部突破,拓展了社会发展的空间,也丰富了社会生活的内容。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状大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在力量,只有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了,社会结构才能向人们理想中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只有社会结构确实地向“橄榄型”转变,中等收入阶层才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和持续扩大的动力。有数据表明,一个社会的中等收入阶层要占到社会总数的40%左右,才能算是一个较稳定的“橄榄型”社会。但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还没有突破20%大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还很脆弱,贫富分化,资源分配不公等因素影响着社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制度安排合理,政策引导适当,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就一定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中等收入阶层的另一个社会学内涵表现在与职业结构升级变化关系上。现代工业化的结果之一产生了大量依托科层组织生存的“白领”,发达国家因此也有了新老中产阶级之分。工业化的结果在中国同样导致职业结构变化升级。就工业化推进的社会影响看,一是劳动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其结果导致了一套系统的以技术等级或专业化程度为基础的分化体系。职业分化导致的社会经济差异现象日益突出,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往往获得越来越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而无技术的体力劳动从业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则相对下降。这一分化,使得我国的职业结构及其社会地位评价系统为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温床。工业化推进的另一社会影响是科层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现阶段,我国社会科层组织大规模发展,企业组织、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大量涌现,组织规模不断膨胀,管理层次日趋增多,尤为重要的是,出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组织中的管理者实际上拥有了对所属资源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导致了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及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改革开放前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实际上也显示了职业构成的单调,且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各阶级阶层内部同质化程度较高,导致了“平均贫穷”的倾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如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管理员、软件设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同声翻译、家庭教师、家政服务员、市场营策划人员、广告策划人员、媒体运营策划人员、企业管理咨询人员、平面设计人员、融资代理人等等。新的职业种类的频频新生并显示出职业结构高级化趋向,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伴的是我国体制转轨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使有能力获取这种职业的人规模化。这样,一方面,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构成趋高级化;同时,职业的趋高级化带动了更多群体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中一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