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湖北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考察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综合性考察,对其周期性波动特征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笔者认为,湖北省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不仅总量上严重偏低,而且可持续性不强,波动剧烈。最后,本文归纳出调整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的初步建议,以期对调整财政支农力度、平滑其周期性波动有所借鉴。关键词:财政支农 周期性波动 对策建议
波动原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有规律上下反复运动的过程,和运动周期性有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学中泛指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变动过程。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按照萨缪尔森(2001)的说法,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两大问题:一个是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即所谓的商业周期;另一个是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也即所谓的经济增长”,对商业周期的研究却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课题”,因为“需要知道商业周期有那些显著特征,周期产生的原因,政府采取何种政策才能降低商业周期的危害”。可见对于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特征、成因及抑制波动的政策就成为经济学家倍加关注的问题。
波动是农业生产的共同特征,因为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单个自然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不可抗力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经常表现出时丰时歉交替发展的动态特征。因为各种农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不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不同,再加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和重要程度不同,受到的政府关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受政策影响的程度不同。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是一个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重要的棉、油、肉产区。政府财政对农业进行投资以实现支持与保护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部分,农业财政资金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为政府往往受制于有限财力、政治压力、自身偏好等多种因素,所以政府的财政支农力度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特征。理论上,政府财政支农的波动应该平滑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对政府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进行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
本文通过三个时间序列数据来考察湖北省财政支农的周期性波动情况:农业公共投资强度、财政支农金额占总财政支出额的比重和财政支农金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其中构造的农业公共投资强度是指:
公共投资强度的含义在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用农业总产值占全省总GDP的份额表示,如果这一份额比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份额小,说明财政对农业的贡献强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否则,说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而财政支农的强度相对不足。所以指标值大于1,说明农业得到了保护,指标值愈大,保护的程度就越高;相反,小于1,则说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不够。
从图1可以看出,湖北省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情况极不稳定,波动极为频繁。总体看,湖北省财政对农业投资经历了三次大的周期性波动,第一次是1953-1971年,第二次是1972-1989年,第三次是1990年延续至今。从周期长短看,第一个周期经历了19年,第二个经历了18年,第三个到目前已经历了15年,从1990年开始的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比重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才开始得到了根本性遏制,该周期长度目前还难以确定。从三个周期对比来看,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呈现出了波动频繁、幅度较大,但动态上幅度也趋于减弱的特点。
湖北财政支农波动的原因
(一)长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财政支农的年度间变化取决于总体财政实力的变化。建国以来,湖北省财政支农支出额的长期波动中所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表现为整体下滑趋势,根本原因应该是政府总体财力有限,财政规模较小,才使政府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目前,我国预算内财政收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财政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也低。从发展趋势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普遍有所提高,但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持续下降,即使1994年分税制后仍在下跌(周富祥等,1997)。对此,湖北省也不例外,整体水平与全国差不多。总体财力的不足限制了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持。衡量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目前湖北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发达国家的1/5甚至1/19左右。数理上可以用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与政府财政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检验。计算结果为R2=0.832874,R=0.91262R0.05=0.576,这充分表明了湖北省财政对农业投资与财政支出总额的高度相关性。所以,湖北省财政支农力度主要受制于政府可支配的财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