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063 发表于 2018-7-14 13:29:50

2018浅析台湾经济发展的契机

   摘要:台湾经济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出现衰退的局面两岸经贸的发展带给台湾巨大利益。台湾当局因为台独情结反而采用政治干预经济的做法限制两岸关系健康正常发展,把台湾经济进一步拖入泥潭中。本文试图指出台湾当局只有取消对两岸经贸交流的限制,加快推进两岸“三通”进程,才能促进台湾经济的复苏。
  关键词:两岸经贸关系“三通”进程
  
  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经济增长率曾一度傲视全球。而当前台湾岛内经济呈现全面停滞甚至衰退局面,景气指数持续低迷。不仅经济形势恶化,外贸大幅衰退,工业生产急转直下,经济增长率屡创历史新低,失业率更是节节攀升,股价指数持续大跌,金融危机的阴影更是挥之不去。
  台湾经济之所以难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主要原因是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经济、政治与社会均进入转折时期,经济发展受到全方位的冲击与挑战,有利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已经完全丧失。这主要表现在国际经济环境和岛内环境的变化。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
  第一,美国对台湾的贸易压力日益增长。美国长期是台湾的最大出口国,随着台湾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台湾成为美国施加贸易压力的主要目标。台湾被迫逐步开放岛内市场,新台币兑美元汇率急速上升,这导致台湾许多传统出口产业失去国际竞争力,岛内的投资环境也随之恶化,迫使台湾企业寻找海外出路来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
  第二,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使台湾主要的外贸市场面临严峻挑战。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运行。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生效实施。这种类型的地区经济集团都具有对内互惠、对外排他的双重经济功能,这样的排他性对这个靠出口起家的台湾外贸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发展中国家对台湾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80年代以前台湾出口导向经济具有抢先一步的优势;8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也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加入国际市场竞争,台湾传统的劳力密集型出口产品受到严峻挑战。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随着过去10多年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使台湾经济陷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境。而此时岛内的环境也发生剧烈变化,进一步限制了台湾经济发展速度,使台湾的经济发展陷入内外交困的地步。
  首先是经济环境的改变。劳动力一直是台湾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大优势。但80年中期以来,随着劳力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的迅速发展扩张,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平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风气又转为投机享乐,年青人不再愿意从事较艰苦的体力劳动,这就更突出了制造业劳力短缺的困境。台湾的工资水平因此大幅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台湾土地面积有限,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加上相关土地政策的限制,工业用地供不应求的矛盾已日趋突出,因此台湾土地的价格也出现暴涨的情况。
  其次是政治环境的改变。80年代中期台湾政治也进入了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台湾政治体制向多党政治的转换,岛内各种政治利益集团的对立和斗争日趋尖锐。政局纷扰不安对于经济的冲击表现在严重侵蚀民间的投资意愿,使人们在对未来信心薄弱、投资意愿低落。
   再次是社会环境的改变。战后台湾长期累积并被压制的各类社会矛盾随着强权政治体制的解体也不断爆发出来,影响较大者如环保运动、劳工运动等给转型中的台湾经济又增加了不少困难。
  台湾外内部投资环境恶化使台湾企业经营竞争力下降,使如何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而不是坐困愁城是台湾企业所思考的问题。此时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市场的陆续开放,给台湾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维,吸引了台湾私人资本到大陆投资。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台胞回大陆探亲,两岸经济交流从此开始步入曲折的道路。1987年至1991年,祖国大陆制定了沿海发展战略,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及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的进入,同时也为吸引台资登陆采取一系列措施。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若干规定》,为台商到大陆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众多的优惠待遇。针对于当时台商主要集中于福建投资的地区特点,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在福建设立三个台商投资区,为台商登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小环境;国务院还专门设立了台资企业基本建设专项配套资金,为台资企业融资创造了条件等。由于语言文化相同、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以及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等原因,台湾许多中小企业率先开始将投资向大陆转移,且投资规模和数量在逐渐增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大陆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台商投资项目大幅度增长。许多台湾知名的大企业逐渐成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主力,投资产业的类型也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过渡,投资规模也日益扩大。
  海峡两岸贸易投资关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两岸贸易的发展,也给台湾带来了巨大利益。据台湾《工商时报》2001年5月20日刊载台湾“经济部”和“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从1991年至2000年台商对祖国大陆的实际投资金额合计为264.21亿美元,对大陆享有的贸易顺差达1372.4亿美元,实际资本净流入为1108.09亿美元。
  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发展,两岸逐步形成了互补互利、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祖国大陆市场成为支持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和力量。
  大陆成为支持台湾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出口市场。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台湾对美国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使台湾较顺利地实现了发展空间的转换,大陆逐渐成为支持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市场。大陆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台湾产业结构能够完成从劳力密集产业为主向以技术及资本密集产业为主的转变,在相当程度上也得益于大陆市场的支持。在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转移劳力密集产业的最主要基地。那些在岛内不具竞争力或已失去优势的产业,由于在大陆寻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新机会,所以没有遭遇倒闭破产的命运,没有拖欠银行债务而增加其呆账,台湾产业转型也得以顺利进行。
   此外到祖国大陆来投资设厂的台商,其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有许多从台湾进口,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产业产品,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岛内相关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推进台湾产业的转型过程。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保证了台湾维持较雄厚的外汇储备。台湾能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强有力后盾是其拥有较雄厚的外汇储备,而台湾对大陆贸易连年大量顺差则是台湾外汇储备增加的最大来源。从1993年起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额每年均超过其总体贸易顺差额。以2000年的情况来看,台湾总体外贸顺差额仅83.1亿美元,而对祖国大陆顺差额则达204.5亿美元,后者比前者多121.4亿美元。显而易见,如果没有稳定的祖国大陆市场,台湾的国际收支不可能维持顺差,其外汇储备也将大打折扣。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台湾经济的复苏,对祖国大陆加快和平统一的步伐有重大战略意义:
  1.保持大陆对台湾的贸易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在两岸政治关系恶化的条件下,通过发展经贸关系来遏制台独势力,是我国加入WTO实施政经分离,以经促政方针的重要途径。保持适度的对台贸易逆差,维持台湾在大陆的经济利益,将迫使台湾当局在当前岛内经济不振的情况下,为了求得业绩,不得不逐步减少两岸经贸交流的障碍,以依赖大陆经济发展带动台湾经济恢复增长,进而有利于两岸经贸合作的持续发展。同时,以经济利益牵制台湾,使台湾当局也不敢轻易公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及两岸现存的经贸关系,台独势力在岛内也难以成为主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浅析台湾经济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