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如何抓住机遇,获得快速发展,关键是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本文以甘肃省为例,论述如何运用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确定地区主导产业。 区域经济-[飞诺网FENO.CN]关键词:投入产出模型 地区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且本身成长性很高、带动性和扩散性很强的产业。综观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密切相关,是由主导产业的演变推动的。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文中指出,在任何特定时期,一个经济系统能够具有或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由于若干 “关键部门”迅速扩张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效果,这些关键部门就是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罗斯托认为,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创新率,即能迅速地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其增长率较整个经济的增长率高;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即具有很高的“扩散效应”。他认为,主导部门经过3种途径影响和带动其它部门:前向效应,即主导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新的经济部门;后向效应,即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旁侧效应,即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所在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
主导产业概念的产生,一开始就是和发展经济学相联系的。它作为部门非均衡发展观的核心范畴,是与指导落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落后国家或地区经济不能有效增长的根本症结很可能在于主导产业缺乏。所以,落后国家或地区谋求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选择与培育本国或本地区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建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可循,必须按照一定的基准来进行,国内外研究产业政策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罗斯托运用部门总量的分析方法,对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他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 :在任何特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即在众多不同的产业部门中,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即主导部门。但他没有提出明确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即如何选择主导产业。所以,之后有很多人就主导产业选择基准问题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方法有:“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关联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周振华博士的“三条基准”。
“比较优势基准”是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来选择主导产业。“产业关联基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 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高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所以,选择主导产业应该按照产业关联度大小基准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按照收入弹性大小来选择主导产业;生产力上升基准是按照技术进步快慢、技术要素密集大小和经济效益好坏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周振华博士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三条基准:一是“增长后劲基准”;二是“短缺替代弹性基准”;三是“瓶颈效益基准”。
投入产出模型与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多种,如根据区位商、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业化率等确定。不过,目前,从是否能够全面反映部门间、产业间完全联系的经济理论看,当属产业关联理论,即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并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Input—Quput Analysis)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门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把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不同但又互有联系的产品群或产品部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其数学模型来模拟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结构,并以此综合分析各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是进行经济综合分析的有力工具。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研究各种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等;研究经济效益,分析国民经济部门间、地区间以及社会再生产各领域之间各种各样的比例关系和经济技术联系,为宏观经济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投入产出模型包括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反映的经济内容或平衡关系利用线性代数方法建立的方程组和根据投入产出表所计算出的一系列投入产出系数。
产业关联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其主要内容是: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产业关联度强应成为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的一个基本准则。在进行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研究时,主要是利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分析和反映产业关联强度,确定地区主导产业。
(一)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影响力系数一般用符号Fj表示,计算公式为:
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的大小。增加对影响力系数高的产业部门的投资,会引起对各个产业部门需求量的增加,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注意的是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它只代表了某个部门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大小的可能性,而并非充分性。因此,还必须结合该部门的规模、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等因素综合分析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感应度系数
感应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全部投入量。
感应度系数一般用符号Ei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行和的平均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