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8619 发表于 2018-7-14 12:49:13

2018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

    开发区是一种享有特殊经济政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地域类型。开发区的建设推进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被认为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自80年代初兴办经济特区以来,各类开发区在全国快速发展。因此,对开发区发展经验、发展机制和动力、存在问题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和相关对策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关注开发区尤其是高技术园区的布局与发展。也有学者以单个开发区为例,探讨其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但对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门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作者于2001年6月至10月间,先后走访了大连、天津、青岛、威海、温州、漕河泾、昆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浦东新区等1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基于对上述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过程、布局特征及动力机制。
  1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与类型
  世界上开发区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时意大利的自由港。此后,西欧许多国家相继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这一时期开发区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1959年爱尔兰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出口加工区获得成功后,出口加工区成为开发区的主导形式。亚洲开发区的成功在于它顺应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追求最大利润的需要,为本地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与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结合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成为出口导向战略的有力工具,带动和加速了当地工业化的发展。70年代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冲击全球。继美国“硅谷”之后,发达国家率先建立起科学园和科学工业园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以推动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
  1980年,我国在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宣布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并在这些城市中设立数量不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80年代开发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以至90年代以后,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类型也更加多样。从开发区的功能和类型上,有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从开发区的级别来讲,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不同级别的划分,甚至有的村也设有工业园区。到2002年6月,我国仅国家级的各类开发区已达160多个,遍布在全国各个省区(图1)。
  附图
  图1国家级各类开发区空间分布示意图
  Fig.1SpatialdistributionofdevelopmentareasauthorizedbyChinesecentral
government
  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1984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表明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分布在全国东、中、西部各个省区。概括来讲,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沿海布点(1984~1991年)
  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我国1979年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政策,随后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到1983年底,经过5年的工作,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前5年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措施。1984年4月,决定开放沿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对这些城市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植。在上述14个城市中,除北海和温州两市以外,批准了其他12个市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给以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外商投资的生产和科技项目减收15%企业所得税、进口建设器材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区内财政收入5年内不上缴(后延长至1993年)、国家给以开发性贷款(累计23亿元)等。
  第二阶段在东部和南部铺开(1992~1997年)
  1992、1993年,国务院又第二批批准了营口、长春、沈阳、哈尔滨、威海、昆山、杭州、萧山、温州、福清融侨、广州东山、南沙、惠州大亚湾、芜湖、武汉、重庆、乌鲁木齐、北京、宁波大榭等1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国务院在1992年和1994年先后批准了浦东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全面铺开。
  第三阶段是向全国推进(1998年以来)
  沿海地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总结国家级开发区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1999年国务院决定“允许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其省会或首府城市选择一个符合条件并已建成的省级开发区申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合肥、郑州、西安、长沙、成都、昆明、贵阳、南昌、石河子、西宁、呼和浩特、太原、南宁、银川、石家庄、拉萨、兰州等17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为国家级。至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54个。其中东部沿海省区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占全国的60%,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10个和12个。
  由上所述,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长过程,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在空间上,则从沿海向内陆地区呈梯度推进。开发区的这种时空发展特征,是与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过程紧密相联的,也体现了我国各地区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时空规律。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城市划定的小块区域,是18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实践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外商在我国投资的热点地区和外贸出口的主力军。概括来讲,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
  近20年来中国城市空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城市建成区的向外扩展,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城市内部空间的重新组合。在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很多开发区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如大连市以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把老市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新市区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规划,开拓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扩展。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距老市区27km,位于规划的新市区范围内。到2000年底开发面积达38km,已发展成为大连市新市区的主体和新增工业企业布局的主要空间。苏州市为了保持古城风貌,在老城的东、西向分别规划发展了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旧城区内则通过“退二进三”实现城市用地功能的置换。
  3.2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
  大多数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的比重都在5%以上,已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极,推动着区域经济的新发展。如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8.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6%,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200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GDP占大连市的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分别占大连市的32.4%、21%、43%,已经成为大连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辽宁省改革开放的先导区。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区内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额均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0年开发区GDP占全市的30%以上。营口、天津、沈阳、芜湖等开发区的GDP占所在城市的比重也都超过10%。
  3.3外商投资密集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为所在地区和全国增加吸收外资、扩大出口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表1)。一些城市外商直接投资的30~40%都集中在开发区。据对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43个国家级开发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977家,实际利用外资368.85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0.58%。约有200余家世界著名的、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和大财团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办厂。
  表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2000)
  Tab.1Maineconomicindicatorsforthe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
areasinChina(2000)
经济指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国同比增幅(%)
            2000年 1999年 增幅(%)   2000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861.38 1468.86  26.72     8.00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17.63 228.59  38.95    31.50
合同外资金额(亿美元) 88.91  65.72  35.29    50.84
外商实际投资(亿美元) 46.58  42.62  9.29     0.93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52~54页。
  3.4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高
  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层次相对高于周边地区,以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表2)。尤其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移动电话、显示器、酶制剂及各类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产品在天津开发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000年,该区电子电气行业完成产值515.20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70%以上,新增产值占全区工业新增产值的90%以上。
  3.5大中型企业的拉动作用明显
  大部分开发区内都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起着明显的拉动作用。如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1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90%以上。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天津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等对全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则以海尔工业园区、海信信息产业园区、澳柯玛工业园区、国风生物海洋药业园区的产出为主导。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形成以三一重工为主体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以LG曙光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长沙力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长沙娃哈哈为主体的食品饮料加工产业、以湖南生物药厂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业、以金沙利彩印为主的印刷业等六大支柱产业。
  表2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
  Tab.2Leadingindustriesforseveral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reas
开发区          主要产业          所占比重
天津  电子电气、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食品  2000年,四大支柱
    饮料四大支柱行业           产业占全区工业总
                       产值的89%
大连  石油加工、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  1999年,占全区工
    及器材、普通机械专用设备、金属制品  业总产值的88.5%
    、医药制品、食品加工、服装及纤维制  ,占出口交货值的
    品                  92.2%
长沙  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  2000年六大支柱产
    、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加工、彩印为主  业占全区工业总产
    的六大支柱行业            值90%以上
贵阳  动力机械、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电工  1999年,占全区工
    电器、军工产品、轻工产品       业总产值的78%以
                       上
福州  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生化制药、机械  2000年,占全区工
    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加工为主的工  业总产值的82%以
    业体系                
  
  资料来源:据作者调研及相关开发区资料整理。
  3.6开发区间发展差异明显
  54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地区,成立于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因此各开发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图2)。总体来讲,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实力明显高于第二、三批开发区的实力,东部开发区的经济实力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先期批准的开发区中,天津、大连、广州三个开发区持续保持领先水平,经济总量之和占全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总量的30%以上。1992年以后批准的开发区中,以昆山、长春、沈阳三个开发区的增长速度最快。从西部地区来看,西安、重庆、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的发展优于西部其它经济技术开发区。
  3.7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不少开发区的用地规模不合理,有的开发区因规划面积过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如青岛、烟台、连云港等);而有的开发区则由于用地规模太小,限制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如温州和上海漕河泾等)。很多开发区在设计时主要定位于如何利用外资,而没有考虑所处的区域背景;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不能实现开发区与所在区域的产业联动。特别是不少在开发区内投资的外资企业,仅从事生产链的某一环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这种生产特点使得当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跨国公司有可能转移投资,从而对区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是企业,所以如何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链的联系,纳入其全球生产运营的体系,将有助于本地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得知识和技术转移,从而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