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5827 发表于 2018-7-14 12:06:17

2018中国现代市场体系改革三十年

    [摘 要]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市场体系改革与建设大体土经历了从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商品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本文着重讨论了商品市场的改革进程和取得的成效,并总结出改革的基本经验:流通市场化是市场体系培育的初始条件;流通制度化是市场体系发展的推动力量;流通现代化是市场体系完善的技术支撑;流通效率化是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最后就商品市场体系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代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改革三千年
  
  现代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借助于完整的市场体系,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因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具体是通过市场体系来发挥调节作用的,市场运行过程、市场秩序的形成和治理也需要通过市场体系来实现。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说明,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市场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历史进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推进,中国市场体系改革与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从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9—1999年。其中又可以分为二个小的阶段:首先是1978—1992年进行的流通市场化改革,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观念基础。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一阶段,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调放结合”的原则推进价格改革,开始把生产要素纳入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缩小了计划管理特别是指令性计划管理的范围。
  其次是从1992—1999年的市场体系配套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任务:“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环节。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合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大部分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由市场形成,基本形成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转轨。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价格引导和调节资源流动,使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第二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助于形成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有助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有助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这既是对在今后发展市场体系方面总的目标要求,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发展市场体系方面的经验总结。
  
  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成效:以商品市场为例
  
  商品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经过3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国商品市场快速成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多样化的市场流通形式和新型业态不断出现,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共同发展的商品市场体系。中国商品市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1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基本产生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快。在商品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本世纪初,市场调节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就分别达到了96%、93.9%和87.6%。同时,政府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不断深化,实现了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推进了农村电力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了粮食、棉花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供水、运输、石化产品等方面的价格改革。政府定价范围进一步缩小,由中央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也明显下降。在电信、铁路和公路运输、民航机票、药品和医疗服务等价格的制定中,引入了价格决策听证会制度和专家审议制度,增强了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
  
  2 市场总量和产品的商品化率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国内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资料,200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万亿元。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市场经济程度已经超过70%。
  
  3 建立了相对健全的商品市场体系
  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适应了消费者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断满足着市场的即期消费需求,挖掘着潜在消费需求,创造着崭新消费需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底,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3876个,比2002年增加618个。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有743个,比2002年增加486个,成交额占全部亿元市场成交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52.2%提高到2006年的75.5%。商务部在2005年开始了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工作,2006年又启动了重点建设100家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产品流通企业的“双百工程”。经过不断的探索,中国商品市场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商品的单品管理、条形码的普及、EDI、商业POS/MIS的应用都取得了较快发展。
  
  4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中国商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使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例如,2005年中国电冰箱出口依存度为47%,照相机为56%,摩托车为63%,服装鞋类高达71%。占国内需求量40%的铁矿石、50%的氧化铝、35%的石油靠进口支撑。(2)中国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中国已有近4万家企业开展了跨国经营,对外投资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内外贸一体化格局。(3)中国外贸壁垒逐渐取消。2007年。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的多边体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目前,中国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Ⅱ5,3%降到2007年的9.7%,进口非关税措施全部取消。中国已开放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部门已陆续开放(发达国家开放的部门数为108个),占服务贸易部门总数的6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4)中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得到完善。政府清理修订了3000多条法律、法规和规章,使中国的贸易规则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相一致,提高了国内市场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的程度,改善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环境,建立了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框架。
  
  三、我国商品市场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基本经验
  
  经验一:流通市场化是市场体系培育的初始条件
  流通存在的客观基础是商品经济。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交换关系概括的角度看,市场与流通的关系表现为:市场是对流通过程的某一个时点上的交换关系的概括,后者说市场是流通的一个横断面;而流通则是指市场交换在某一个时期中的动态发展过程,或者说流通是市场交换的纵向运动。流通过程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商品通过各种交换形式从生产领域逐步进入消费领域。如果在某一时点上概括流通过程中的所有交换形式和买卖关系,就构成了市场的内容。由此可见,流通市场化是商品市场体系培育的初始条件。流通市场化的内容包括价格市场化、培育独立人格、自主选择、平等竞争的流通主体,大力促进流通组织的创新,节约流通费用,促进市场实现。
  
  经验二:流通制度化是市场体系发展的推动力量
  流通的市场化具体体现为建立起宏观调控的自由流通体制,以实现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商品流通运行方式。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发挥价格信号的调节功能,而商品市场体系是其载体。在社会中的计划机关无法恰到好处和无所不能地分配消费品,且各个企业和交换的当事人还具有特殊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成千上万个企业、消费者如何获得各种用途迥异、千姿百态的商品和市场的经济利益呢?最理想也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运用商品流通的运行方式,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使任何货币所有者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得到使用价值适宜和价值相等的商品。但是,完全的市场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价格信息的滞后性以及生产的盲目性等。因此,对商品的自由流通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必须对这种自由流通进行计划指导。宏观计划指导可以在经济过程之前,实现对流通的规模、结构和主要品种的平衡。流通的宏观调节可以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直接建立联系,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避免那种通过价格的事后调节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浪费,并且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人民生活基本必需品的需要。这种经济关系就要求形成维护交换和流通秩序的制度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一个有宏观调控的自由流通制度,以推动商品市场体系发展。因此,就需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中国现代市场体系改革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