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浅谈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居民的收入也呈现普遍增加的趋势,但是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消极因素,其中,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就是全社会反应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些对策。【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表现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从1997年开始,城镇居民的收入同农村居民收入相比一直是上升的,从当年的2.47倍上升到2006年的3.27倍。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8:1,绝对收入差距达8172元。按照国际的经验,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时,社会稳定程度为安全;2倍为基本安全;2.5倍有风险;3倍为重大风险;3.5倍及以上出现社会稳定危机。我国已连续5年在3.2-3.3倍之间,于历史高位。
2.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比,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得并不明显。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1998、1999年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年收入分别为11021.49元和12147.82元,同期占城镇居民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分别为2505.02元和2646.71元,最高收入曾是最低收入层的4.4倍和4.6倍。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实践中的扭曲
效率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主要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相应的公平则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和谐地存在、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把追求效率目标法在重点的同时要把公平放在次重点的位置上。假设重要性可以赋分,那么,效率是100分,公平就是90或85分,二者虽然有差距但差距不大,这是理论值。而实际值呢,效率是100分,公平只有50分或者更少,二者的差别成了重点和非重点的差别,在效率成了主要矛盾后,公平成了可有可无的标签。
2.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的制度性因素
各种所有制形式与收入分配方式都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有制企业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形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较小,非公有制企业分配机制以效率为主导,分配方式的灵活性大,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较大。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一般高于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导致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收入差距拉大。随着生产要素分配论的引进,并被国人所接受,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已参与了收入的分配,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参与收入分配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不同,其收入分配也不同。由于马太效应,生产要素的参与收入分配,将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