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6051 发表于 2018-7-14 11:16:40

2018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摘要]目前,受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形势不利,拉动内需即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和关键性因素。而居民的消费、储蓄和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促进内需的持续和稳定增长,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内需;出口;社会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和经济危机情形下,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008年10月末,中国外汇储备降至1.89万亿美元以下,这是自2003年12月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出现的首次下降。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内需增长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和关键性因素。我国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内需,而拉动内需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公共投资。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全方位来考虑拉动内需的问题,促进内需长期、持续和稳定地增长。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谈对内需的影响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一、居民消费、储蓄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 消费与社会保障的联系。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遇到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而发生困难时给予社会成员一定物质帮助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支出增长较快,则该国或该地区居民的消费倾向就较高,消费增长就快,反之则较慢。如1981—198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1981年的0.91到1988年的0.93,中间虽有年际波动,但水平基本保持稳定;而1989~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则由1988年的0.93迅速下降至1997年的0.81。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阶段性的变化,这是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分不开的。因为1978~1988年我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强劲扩张阶段,由1978年的78.1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655.5亿元,10年增长7倍多,平均每年递增24%。而1989~1998年为持续回落阶段。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由1989年的76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 360.7亿元,这10年仅增长了3.4倍,平均每年递增15.9%,比1978~1988年的增幅回落近8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增幅仍处于下降态势,从2000年的1 517.5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 698.86亿元,5年仅增长1.44倍,平均每年递增19.5%,而2006年比2005年递增17.9%。见表l。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2000年的0.79到2005年的0.76,降低了O.03个百分点,2006年的消费倾向为0.74,2006年比2005年还降低了0.02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则从2000年的0.74到2005年的0.79,增加了0.05个百分点,2006年的消费倾向为0.789,2006年仅比2005年增加了0.001个百分点。在农村出现的这种消费倾向的变化,主要是因为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试点和逐步推广,加上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使农村消费倾向有所提高。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的消费倾向基本上呈一种正向关系。
  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出现的这种正向关系,在理论上也是可以进行解释的,因为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国民对生、老、病、死、教育和住房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敢于消费和大胆消费,消费增加了,经济也就拉动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金祥在2008年11月6日“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就明确表示,社会保障、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时候,应当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
  2 储蓄与社会保障的联系。一般而言,居民储蓄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增长;二是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在我们看来,我国居民储蓄增加固然有收入增长的成分,但更大的因素在于储蓄倾向上升,也就是说普通居民有钱但不敢消费。中国人历来以高储蓄闻名于世,无论是征收利息税,还是降低存款利率,都无法有效降低储蓄。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7月突破20万亿后,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仍在一路上扬。2008年11月末,我国居民存款总额增长了5.67%,其中,活期存款增加了2.37%,定期存款增加了7.5%。是什么原因让居民有钱却不敢消费呢?
  美国麦肯锡公司曾在2005年对中国30多个城市(覆盖全国人口的60%)的6 000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储蓄比例占家庭收入的1/4。其中,50%的受访者表示储蓄的目的是“用于家庭成员的医疗应急”,43%的受访者表示是“为了退休后的生活”。麦肯锡就此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大多数中国家庭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医疗和退休开支,因此中国的存款率很高”。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储蓄动机调查发现,从2000年以后,中国居民的储蓄意愿或动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动机,包括养老和医疗;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4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还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也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另有调查表明,我国九成以上的人担心养老问题,人们对退休后的生活普遍缺乏信心,57%的人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37%的人认为退休后自己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还很低,2006年社会保障支出为4 361.78亿元,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10 871亿元的2.1%,占当年财政支出40 422.73亿元的10.8%。此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如城镇非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还很缺乏,农村社会养老参保率非常低,农村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虽已经广泛建立,但仍存在着诸如国家给予补偿资金太少等问题。因此,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和不完善是引起高储蓄率与低消费率并存的根本原因。据权威部门统计,近10余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不到60%,2005年降至50%左右,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国外的情况也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据《世界经济年鉴》资料显示:1992~1995年间,福利国家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国家。除美国以外,英国和瑞典最终消费(政府消费+私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平均达80%以上,德国和法国在75%以上。较高的消费水平决定了福利国家居民储蓄占可支配家庭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