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关注民生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新转变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本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离不开关注民生这个主题。多年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损害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观。这与我们没有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三个新转变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然而,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却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提升。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很大。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争取其中很低的附加值,换取巨大贸易顺差,以及大搞建设、重复投资的宏观政策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有鉴于此,我国应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转变。
第一,从依赖出口到激活内需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5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2007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第二位。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需求急剧减少,经济波动幅度加大。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一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若把经济增长维系于外部市场,而不是发展国内民生将是一种战略性失误。
政府再次提出激活内需,是具有经济增长战略意义的。因为在没有内需支撑的情况下,外部需求萎缩,经济下滑就不可避免。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上涨推动企业投资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又反过来导致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仅仅在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上做文章,形势不可能有实质性改观。如果不能把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到激活内需的行动中,这一战略就会像十年前提出拉动内需一样陷于流产。
第二,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2001——2006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高达21%。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6年的41.3%,同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65.1%下降到39.2%。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靠政府每年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增长的直接投资支撑,而不是靠私人投资,不是靠本土企业,这种发展模式现在已经出现危险。因为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资依赖程度越大,经济的稳定性就越差,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大;投资越是依靠财政,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就越趋于减弱。
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并不是否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也不是大幅削减投资,关键是防止投资的过快增长,理顺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调整投资方向,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扩大国内消费的问题,协调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关系。
第三,从关注GDP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GDP只能反映经济总量,无法反映经济质量,同时还由于其本身难免的大量重复计算,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怀疑,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GDP的补充和修正。内外需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等,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才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
需要强调的是,三大战略转变构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内需,由于内需仍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内涵过于宽泛,在激活内需问题上,就很难避免大量投资、重复投资的错误,因为国内投资也是内需;如果只强调消费,浪费也是消费,国内民生问题就得不到有效解决;如果只强调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突出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也难以体现经济工作的重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