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关于消费物价指数攀升的经济动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物价指数;货币政策;通货膨胀
【论文摘要】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消费物价指数连续数月偏高。3月到6月CPI同比增长均不低于3%,7月份CPI数据竟同比上涨5.6%,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物价指数连续数月的偏高走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出现过热的趋势,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文章旨在寻找这一“信号灯”背后的经济动因,以求对降低高速发展中的风险、调整公众预期、维持经济稳定运行作出一些积极探索。
一、理论分析
1. 货币数量论
以费雪、马歇尔和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早币数量论揭示了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与物价指数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费雪在其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中指出,一般物价指数与全部商品交易量、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代表马歇尔和庇古也用几乎相同的方法研究出一般物价指数与货币存量、总产量相关。根据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在货币流通速度假定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共同决定了物价指数的增长率。当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时,物价指数就会进一步上涨。
2. 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指数的影响途径
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通过商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会对物价指数的波动产生影响。在商品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交易的货币量过多,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就会发生卖易买难的现象,波及到其他商品,就会导致物价指数的上涨;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储蓄保值的货币增加,利率下降,部分储蓄货币转向消费,消费品市场压力增大同样也会造成物价指数上扬;在资金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资金供给量增大导致利率下跌,借贷资金价格下跌造成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上扬,由此带来实物资产额增大,投资品价格上扬,劳动需求增加,工资上升而价格上扬。
二、我国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及其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1、 货币政策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以稳定货币币值为最终目标, 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框架。2007年7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8%,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高1.54和1.4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94%,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高3.46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
在我国现行的强行结售汇制度下,为对冲巨大的外汇占款,央行需要大量增加货币投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外汇占款已经占总货币发行量的70%。这种外汇制度使央行成为外汇市场事实上的接盘者,造成央行流动性的主动性较弱。如果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增长的话,货币信贷连续多年高位运行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2、 货币乘数
根据货币乘数原理,货币供应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尽管去年以来央行已经先后七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各大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比例和现金比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货币乘数到2006年底上升了25.3%。货币乘数的上升必然成倍地扩张货币供应量。
3、M2占GDP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M2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1996 年以后,年均增长率达5%左右。2006年我国的M2/GDP达到1.65,相比1990 年增长了1倍。与此同时,我国GDP增长率近几年来一直稳定在10%左右。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因此,M2占GDP的比例显著上升,意味着多数年份货币供应量的超额增长,即货币供给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货币的需求,出现所谓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由货币数量论可知,此时物价指数必然上涨。
三、因素对物价指数上涨的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