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45786 发表于 2018-7-13 11:56:34

2018试论城市与气候

    
  [论文关键词]城市 气候 城市污染 水生态 循环利用
  [论文摘要]从城市气候的定义出发,根据发展得出城市化率的概念,进一步城市化的负面效应,从而论证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最终得出城市化要有适宜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率水平,不能一味地与西方国家相比。
  
  一、城市与气候的形成及其定义
  
  (一)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地域的概念,即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其实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德与法国等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二)城市的定义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比较发达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商店、医院、学校、街道和公园等服务设施。
  (三)气候的定义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等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古代有关气候知识的积累与发展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记载。我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四)气候分类
  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二、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为行政建制,不能完全反应城市化与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中国大陆的城市作为行政建制分为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与副省级城市)和县级市,反应一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数有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GDP水平和非农业GDP占GDP总量的比例。
  (一)城市类型
  城市包括有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城市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二)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是城市占全部行政区数量的比例。城市化是指乡镇村庄具有了城市的特点与功能,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是随着工业化而加速的,它以土地功能的转化为前提,同时减少了植被、消费了各种矿产资源,破坏了原来大自然的生态调节结构与功能。在1800年全世界人口只有9.6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了2000年世界人口上升到60亿,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到30%以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甚至超过总人口的2/3,而且城市化的势头方兴未艾。估计到了210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会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3。我国1990年城市化率18.9%、2001年为37.7%、2004年为41.2%、2010年达45%、2020年达60%。不仅如此,乡村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城市化,故城市化的浪潮不限于城市,而是遍及全世界,是未来问题和研究人类同天气气候与水的关系的重点。
  
  三、城市的负面效应
  
  (一)资源的消费
  工业时代城市具有无比的重要性,现代城市不但是人们的聚居中心,而且也是消费中心,生产中心,污染中心,物资交流中心。城市人口密集,物资消费比一般乡村要高的得多,各种资源消费占居首位。
  (二)城市污染
  工业生产主要是化学产业,甚至农业也大量使用化肥、农膜与农。这就极大地污染恶化了水源与大气层,使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市区集中排放着大量污染物,如污染、医疗污染、印刷污染、化工污染、冶金污染、污染、制造污染、生活污水等,加上自然植被遭到人为改变,因此城市就是人类影响自然的前锋地区。研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变化规律,城市最有代表性、也有最关键的意义。
  (三)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城市依存于周边地区的资源供应,因此,它左右着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周边地区的气象要素不同程度的受它影响。自从工业迅速发展以来,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城市工业使用化石与机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此人类不再完全听命自然,而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动权。然而,生产的发展不可能不影响自然界,这个影响首先原于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气)加速消耗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化石能源供不应求发出了了自然资源危机信号,而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的灾害性的结果,把全球变暖变成科学的热门课题,都反映着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平衡因人类滥用资源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能量收支失调在现代最突出地表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所引起的全球增温;而自然界的物质平衡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资源匮乏,污染物的增加与现代水荒问题,这两者都具有恶性发展趋势,可能引发全球性灾变,因而得到社会各界与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试论城市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