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9922 发表于 2018-7-13 11:41:39

2018组织惯例研究述评

  
  摘要:惯例是人类组织的关键特征,是研究组织和变迁的中心分析单元。论文介绍了组织惯例概念内涵、产生及其演变过程,分析了惯例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惯例研究从概念、特征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已全面展开,有关研究成果已开始应用到组织演化与发展等领域,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我们认为惯例对于研究组织的发展机制、组织及组织成员的行为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惯例引入人类行为及竞争、合作和激励等资源问题研究中,可能带来方法上的重要突破。
  关键词:组织惯例;惯例特征;惯例作用;演化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7)02-0187-06
  
  在近代理论中,惯例(routine)是一个重要的概念。Nelson和Winter(1982)在《AnEvolutionary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中指出惯例是演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组织的“基因”,它构成了演化理论的遗传因素,成为研究组织和经济变迁的分析单元,这一观点在经济研究中引起了对惯例的重视。惯例能强有力地解释组织能力和组织演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通过遗传原理它也成为解释企业实践和行为多样性的新方法,构成演化经济理论和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惯例与组织结构、技术、创新、社会化以及决策制定都有关系。本文旨在评介组织惯例研究起源、概念内涵演变、特征及惯例对组织的影响等最新有关惯例研究成果和动态,为从生态、遗传和基因角度研究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思路、借鉴方法、奠定基础。
  
  一、惯例概念
  
  作为人类组织的重要特征,惯例概念于1940年由Stene提出,此后惯例被认为是组织完成工作的主要途径。March和Simon(1958)指出,“多数行为,尤其是组织中的多数行为是由执行程序(performanceprograms)决定。”此后很多学者都认为组织惯例只是行为的一种相对无意识地复制,这种复制的行为是通过演变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人而非惯例中的参与者有意设计而建立起来的。
  Nelson和Winter(1982)界定惯例为企业所有的规则和可预见的行为模式的总称。他们强调了惯例的两个主要维度:认知(cognitive)维度和动机(motivational)维度。惯例的认知维度包含了组织基础知识,构成组织记忆(organizational memory):动机维度控制了组织内的冲突,凸现惯例是一种“休战(truce)”协定。他们认为“惯例是组织的技能(skills)”,“惯例是目标(target)”;惯例在组织内外都发挥着协调的作用,“当惯例平稳运行时,它承担着标准和目标的作用,管理者在处理实际的、紧急的情况时就会试图按照惯例行事。”因此,“惯例”可以被认为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动力驱使)和怎样做(认知和协调)这两大问题的浓缩。Baum和Sigh从生态学角度将惯例归为“在连续的复制过程中较完整地传递信息”以及“组织中的产品、技能和知识的保持、传递和延续”的系统实体,它受到组织中诸多因素的影响。Cohen等人在1996年提出的惯例定义与Nelson和Winter的“惯例是目标”有相似之处,他们认为惯例是可执行的能力,它在某种情况下是组织为应对选择压力而学会的重复的行为。Feldman和Pentland把惯例描述为几个人之间重复的、可识别的、相互依赖的行为模式。Feldman(2003)认为惯例由两部分构成,在事实例证方面,惯例是抽象观念:由什么组成和用来做什么;在表述行为方面,惯例指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的真实惯例行为。Becker在回顾了惯例概念演变的基础上,提出惯例可以解释为一种启蒙(heuristics)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将惯例作为一种启蒙是必要的,因此这种解释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Cohen和Bacdayan的研究指出由于惯例分散、突发的特点和潜藏在惯例中的部分说不清的知识,导致了惯例经常很难被识别,而且它们的影响很难被理解。惯例难于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关于“routine”这个词的两种不同理解。当它作为名词时,“routine”就客观化为一种执行行动的集体能力(collective capacity),这种能力是一种可识别模式(recognizable patterns),这些模式本身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用惯例这个“标签”将它们“归结(summarize)”为一个固定的实体:当它作为形容词时,“routine”表示行为模式变量的属性,比如重复性,可分析性,多样性,甚至是无意识性。这与Weick’s(1979)的关于organization和organizing的区别颇为相似,其名词形式能够展示静态事物的表象而动词形式则让我们观察其动态过程。这两种不同理解导致了大量关于惯例根本结构的争议,或许这就是当人们说到惯例时宁可模糊地用复数(routines)表示也不用具体的单数(routine)形式的原因。
  
  二、惯例特征
  
  (一)特定的行为模式
  从惯例概念的演变看,很早以前就有了模式观念,在1964年,Sidney Winter(1964)将惯例定义为:重复行为的模式,受环境变化而变化。同时,家ArthurKoestler(1967)认为惯例是提供多种可选择机会的柔性模式。认为惯例有行为模式特征的观点也体现在Nelson和Winter、Teece和Pisano、Cohen以及Singh等人的思想中,Teppo和Foss研究发现这种模式特征从个体到群体层次、从可观察到不可观察方面都能体现。行动(action)、活动(activity)、行为(behavior)和交互作用(interaction)这四个术语通常被用来表示惯例模式的内容,行为和交互作用是行动的子集,行动一般是由多人参与的,因此能区别个体和集体层次。惯例明显地涉及到循环的交互模式,即集体循环活动模式。相反个体层次的循环活动模式经常与习惯(habits)联系在一起。一些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惯例是一种循环交互模式(e.g.Cohen and Bacdayan,1994;Burns,2000;Costello,2000)。
  (二)集体特征
  惯例是一种集体现象,包括很多人参与。多人参与意味着执行同一个惯例可能包括不同场所的人,因此组织惯例是分散的。惯例能够跨空间、组织分布,很多参与者在不同地方不同的组织单元执行惯例,他们通过交互作用相互联系。很多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惯例是一种集体现象(cohen and Bacdayan,1994;Jonesand Craven,2001;Edmondson et al,2001)。在分析历史上飞机失事的文件时,Weick(1990)指出在惯例中的参与者开始以个人的行动方式超过集体时,惯例就会被分解。因此为了保持组织的一致性,个体习惯和组织惯例之间的平衡必须保持。
  (三)过程性特征
  惯例是为了解释组织和经济的变化,变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惯例占据了结构与行动、组织作为物体和组织作为过程之间的重要关联。很多实证研究证明了惯例是一个过程,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模拟研究等认为惯例有以下几个过程性特征:发生时间、衰退、反应时间、延期、获得的必要时间、重复频率等国内一些学者对组织惯例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
  
  (四)无意识与有意识执行
  前者的支持者认为个体在执行惯例时并没有注意到它,他们没有利用意识领域中的真实认知资源,而是在潜意识下执行惯例的(simon,1947;Cohen,1991;Nelson,1995;Lazaric,2000)。后者的支持者则认为组织惯例并不是无意识的,而是非常努力的执行(Costello,2000;Feldman,2000,2003;Feldman andPenfland.2003)。Pentland和Rueter的研究表明,惯例包含了“努力完成任务”而不是“不经过思考。比如快餐服务(Leidner,1993)和集邮(Ventola,1987),都展示出了其多样性以及参与者为获得成功而所需要做的努力。
  
  (五)内含、具体及情景依赖性
  惯例存在于组织及其结构之内,是情景具体性的情景关系源于惯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组织惯例研究述评